连续三天登山 膝盖亮起“红灯”

长假过后这类患者明显增多 医生:牢记“护膝四要素”

李医生为患者查体。

国庆假期,不少市民选择以登山徒步的方式拥抱自然,锻炼身体。然而,这项有益身心的运动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关节健康隐患。记者从宁波市第九医院关节外科了解到,长假期间关节疼痛的患者多了起来。根据往年的经验,每逢长假过后,因登山导致膝关节疼痛的患者都会明显增多。

1

假日登山致膝关节急性损伤

50来岁的老张平日工作繁忙,国庆假期,他终于有机会从工作中抽身,头两天跟着朋友每天登山10公里左右。虽然过程中感觉腿部肌肉有些酸胀,但他觉得是锻炼到位的表现。然而到了第三天,他明显感觉到双膝开始酸软无力,上下坡时伴有阵阵刺痛,右膝外侧更是出现了轻微肿胀,勉强又走了一段后疼痛加剧,最终不得不中断行程,在朋友搀扶下一瘸一拐地下山。

假期还没结束,老张便来到宁波市第九医院关节外科就诊。该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李中正经过详细检查后确诊,这是典型过度运动导致的膝关节急性损伤。患者平时缺乏系统锻炼,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偏弱,突然进行连续的强度较大的登山活动,关节软骨、半月板及周围韧带在反复的过度负荷和冲击下,终于不堪重负。

李中正介绍,像老张这样的病例在节假日期间比较普遍。国庆这几天,他们接诊的因爬山、打球等运动引起的关节疼痛患者就开始多起来,根据往年的经验,假期结束后都会有一波就诊高峰。

2

登山为何成了“膝盖杀手”

医生介绍,登山固然能锻炼心肺功能、增强下肢力量,但对膝关节的磨损也不容小觑。李中正用了个形象的比喻:膝关节就像精密机械的轴承,登山过程,特别是下山时,这个轴承不仅要承受身体向下的重力,还要应对地面不平带来的多方向冲击力。他进一步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说,普通人平地走路时,膝盖承受的重量大约是体重的1至2倍。而上山时,这个压力会增加到体重的3至4倍;下山时,由于重心下坠和地面冲击,膝关节瞬间承受的负荷可达体重的5至6倍。这还不算背包负重、路面崎岖等因素带来的额外压力。

此外,很多人在下山时为了省力,会不自觉地采用“锁关节”姿势,即腿部伸直,将体重完全压在骨骼和关节上,而不是靠肌肉缓冲。这种姿势看似放松了肌肉,却将巨大的冲击力直接传递给了膝关节,极易导致半月板磨损、软骨损伤和韧带拉伤。另外,下山时奔跑或跳跃,对膝关节的冲击更是毁灭性的。

3

如何既享受登山乐趣,又保护膝关节?

如何既享受登山乐趣,又保护膝关节?李中正建议,首先要热身到位,登山前至少做30分钟热身,重点拉伸膝关节周围肌肉,提升韧带柔韧性;其次要选对鞋具,建议穿高帮、硬底登山鞋,配合缓冲鞋垫,减少地面冲击;三是记得佩戴护膝:专业护膝可限制膝盖过度前移,减少剪切力,尤其在下山时作用显著。另外,要善用登山杖,使用登山杖可分担约30%的膝关节负荷,上山略缩短、下山略拉长,效果更佳。下山时要慢和稳,避免奔跑、跳跃,保持膝关节微曲状态,切忌“锁关节”。

如果登山后出现膝关节酸痛、肿胀等症状,应立即制动休息,停止一切加重疼痛的活动,防止损伤加剧。早期可冰敷消炎,登山后24小时内是冰敷的黄金时间,可用毛巾包裹冰袋,对疼痛部位冰敷15分钟到20分钟,每天数次,能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炎症。休息时,尤其是夜间入睡,可在膝下垫软枕,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帮助消肿。48小时后,可改用温水泡脚或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两三天,疼痛肿胀仍无明显缓解,甚至出现关节卡顿、不稳或无法承重的情况,就需及时到医院关节外科就诊。这可能是软骨损伤、半月板撕裂甚至韧带断裂的信号,需由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郑诚 文/摄

2025-10-10 长假过后这类患者明显增多 医生:牢记“护膝四要素”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9468.html 1 3 连续三天登山 膝盖亮起“红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