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苏东坡的月亮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文人墨客感情的寄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和自己的下属在超然台上喝酒聊天。

明月当空,月光如水,苏轼望着一轮圆月,想到已有6年而无法见面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提笔写下此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一门三苏

苏轼与弟弟苏辙兄弟感情甚深,苏辙既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知己。

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两年后弟弟苏辙出生。苏家虽是普通的百姓之家,但藏书数量胜过乡绅土豪。

父亲苏洵读书期间,母亲程氏负责教育年幼的孩子。蕙质兰心的母亲非常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从孩子两三岁起,她就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会分辨善恶。

苏轼兄弟俩一起学习,又一起进入寿昌书院读书,后又一起当父亲苏洵的学生。

父亲要求他们大量阅读史书、文选,在父亲的读书方法教育下,兄弟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库,而且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后来,父子三人都成了北宋文坛响当当的文章大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成就了“一门三苏”的千古佳话。

2 情笃性殊

苏轼和苏辙虽是亲兄弟,但性格完全不一样。

苏轼洒脱不羁,天真率性,豪爽豁达,看到不喜欢的现象总忍不住说出来。

苏辙谨言慎行,沉稳内敛,擅长审时度势。

苏轼曾对苏辙说:“我知道将话说出口前应该认真思考一番。但是我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后,就像看到饭菜里有一只苍蝇一样,一定要说出来才行。”

苏辙很了解自己的哥哥,所以没有劝他改掉这个习惯,只是说:“你应该了解你说话的对象。有些人可以推心置腹,有些人不可以。”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父亲带着苏轼和苏辙进京赶考时,成都名臣张方平这样评论他们:

“兄弟俩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哥哥天真率性,可爱至极;弟弟慎言慎行,十分可靠。也许弟弟的成就会超过哥哥。”

在官场上,苏轼是不得志的,他一生宦游,数次被贬。而苏辙的官运则比哥哥平坦得多,官至副宰相。

3 皆有可观

然而,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他们都互相关心、互相扶持,感情非常深厚。

苏轼曾说:“我从小就了解我的这个弟弟,他天资聪颖,温和端正。他不仅是我的弟弟,还是我的良师益友。四海之内,我没有什么兄弟,只有一个子由而已。”

苏辙也说:“我从小就跟在哥哥身边,跟着他学会了很多道理。他既以兄长的责任照顾我,又以老师的责任教育我。”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到杭州,杭州三年任期已满时,不想回到京城的苏轼再度向皇上请求外放,唯一的要求是离自己的弟弟近一点。

宋神宗同意了苏轼的请求,将其调往山东密州。

到了密州后,苏轼才发现密州没有杭州的美人美景,只有饥寒交迫的百姓。

苏轼找不到可以寄情的人文遗迹,也没有几个可以倾诉的好友,甚至无法和自己的弟弟见面。他觉得凄凉寂寞,现实的苦难几乎要将他压垮了。

但达观的苏轼自我开解,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他曾说:“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后杞菊赋》)人生太短暂,就像手臂一伸一屈,又何必去计较贫富贵贱呢?

密州城的北边有一个台子,高于城墙,曾被用来赏景。但因年久失修,这座高台早已变得破旧不堪。

苏轼来到密州的第二年,命人重新修葺此台,后来他也常常来这里登高望远。

苏辙最懂自己的哥哥,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特意写信给它起名为“超然”台。

苏轼接到信之后感慨万千,作了《超然台记》,以表示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不乐?……”

4 千古绝唱

这个中秋之夜,苏轼和自己的下属又来到了超然台,想到已有6年而无法见面的弟弟,苏轼在遥望中秋圆月之时,他的情感仿佛装上了翅膀,翱翔于天地之间。

苏轼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问:“明月几时有?”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就存在的呢?他端着酒问青天,仿佛青天是自己的好友。

他想要去看看美丽的、神秘的月宫,似乎那里才是他的家。而仕途的不如意,让他更想去天上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但是“高处不胜寒”,天上太过寒冷,还是趁着月光在人间起舞吧!与其逃到琼楼玉宇中,不如在人间积极、乐观地生活吧!

词的下阕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

夜已深,月亮转过朱红的楼阁,穿过精致的门窗,照在迟迟没有入睡的人身上。不应该去憎恨月亮,但它为什么总在人们无法团聚的时候圆呢?

苏轼思念自己的弟弟,也同情那些不幸别离的人。而后,苏轼马上为月亮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从没有十全十美,就算是月亮,也会被乌云遮蔽,会出现亏损残缺。

苏轼的一生充满着坎坷和艰辛,可豁达聪慧的他早就看破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道理。

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要心中思念着彼此,能够达到精神上的相通,那就算相隔千里又有什么关系呢?

词的最后这两句同时也暗含对普天下所有人的祝愿,苏轼是在用自己的积极心态去感染每一个失意、惆怅的人。

后记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的任期已满,被调往山西省河中府任职。

苏轼来密州两年,带领民众抵抗蝗灾,引导农民恢复生产,帮助商人重新开市,救济了上千名即将饿死的弃儿,史书评价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2025-10-06 □顾亚萍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9021.html 1 3 苏东坡的月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