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母校已30余年,故这次去武汉游玩,第一站就直奔母校寻找旧影。
母校就在汉口航空路上。记得那时的校门,俨然家门,门楣上镌刻着母校的大名。毕业季,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如今,母校与其他学校合并,校名也变得冗长了。新校门人车分流、刷卡出入,安全了,但总少了点回家的感觉。
不管母校的校名和校门怎样变化,但寓意着“同舟共济”的“同济”二字却永远是母校的灵魂和根脉。
母校的主干道还是在老地方,只是赋予了新路名“同济路”。她迎来送往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他们乘着“医学梦”奔赴而来,携着“同济心”圆梦而归。她见证了学子们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
同济路的右侧是大操场,这里是学生上体育课、课外锻炼的地方,更是那时的我们夏夜睡觉的好地方。
武汉是“火炉”之城。那时宿舍里没有电风扇,一到夏天,十来平方米的宿舍,真的像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蒸笼,而我们就像是一个个“大馒头”,夏晚睡在宿舍里,不被“蒸熟”,也得被“蒸晕”了。故一到晚上,大家就抱着草席和枕头去大操场抢“床位”。那时的足球场是真的青草地,而篮球场则是水泥地。足球场的草坪成了大家首选的“一等床位”,而那些姗姗来迟的,只好睡在热乎乎的篮球场水泥地上做“铁板蛏子”。那段抢“床位”的日子,苦中带着青春独有的“疯”味,成了刻在我记忆里最鲜活的大学生活印记。
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碧珠长廊”依然“涛声依旧”,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她,可是母校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其位于学生宿舍楼和校图书馆之间,将“梦想(香)”与“书香”紧密相连。我经常看到师生们在绿叶成荫、葡萄满廊的长廊下交流学习。这里真的承载着我们太多的美好记忆。
只是多年不见,长廊也是旧貌换新颜了。据记载,长廊于2021年夏秋进行修建,在北出入口增设了仿母校的前身“同济德文医学堂”原校门的门楼。这次当我跨入母校首个“校门”时,仿佛穿越到了110余年前的母校,而这长廊不就是母校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岁月见证吗?
碧珠长廊的右侧是学生宿舍楼,本想进去看看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原来红砖墙两三层宿舍楼早已荡然无存,现已修建成了住宅小区的模样,唯有那“5”字开头的楼号还依然如故。
碧珠长廊左侧是校图书馆。但见她的模样无多大变化,只是略施“美颜”。记忆中,进门左侧有个小书店,我还在这里买了本《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至今还在使用呢。这里既是我们看课外书、查资料的地方,也是我们预(复)习教科书的“第二教室”,因为有时抢不到教室位置,大家都只好到图书馆占座位。
我最喜欢图书馆前的那片小树林,那里也是我们的“学习园地”。小树林里的小杉木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记得我们读书时,林间有不少石桌子和凳子。白天没课时,大家就围坐在石桌子旁预(复)习功课。记得毕业前搞课题、写毕业论文时,我经常和课题组几位同学一起,坐在这里讨论问题、碰撞火花。如今,小树林里的石桌子和凳子不见了,我除了怀念,感到了有些许遗憾。
母校变化最大的是东首教学区。以前我们读书时,那些低矮的教室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教学楼。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估计满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再也见不到我们当年读书时那老式黑板的斑驳痕迹,但大家晚自习去各大教室抢座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当我走在同济路上准备“打道回府”时,蓦然回望,发现母校虽屡次更名,然“同心同德同风雨,济人济世济天下”的“同济”精神永传不朽,还有那颗同舟共济的“同济”之心更是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