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发布《联合国全球契约2025年进展报告》重磅科研成果;
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添新绩,目前已获批6门国家级课程;
青春学子征战自行车世锦赛,创下中国队历史新纪录;
……
近日,宁波诺丁汉大学(以下简称“宁诺”)官网好消息频频,勾勒出这所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的蓬勃活力。
建校21年来,宁诺始终以“一流学术成就、一流国际化人才”为追求,在融合中英教育优势的实践中,书写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样本,更与宁波这座城市双向赋能、共生共荣。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宁诺执行校长、来自英国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乔纳森·加里波第(Jonathan Garibaldi),听他讲述宁诺独特的育人理念、科研担当,以及其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故事。
育人
以国际化理念与互动实践培养未来人才
走进宁诺校园,站在标志性建筑钟楼前,只见左右两侧不同的建筑风格相映成趣:一边是水榭、石山构筑的中式园林,另一边是英伦风格的卷拱建筑。
恰如这校园风景,东西方的教育在宁诺巧妙交融。“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课程搬到中国,而是在中国语境下,提供真正具有英国诺丁汉大学质量标准的教育,构建融合中英教育优势的体系。”谈及宁诺的教学模式,乔纳森点明核心理念。
乔纳森进一步介绍,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搭建全方位培养体系:学术教师中约60%为外籍学者,高被引学者及全球2%顶尖科学家约占学术教师队伍的13.5%,所有教师均具备国际视野;课程设置兼顾学术深度与实践应用,既有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专业,也有针对中国量身定制的内容,均由本地教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授课;评估方式打破传统应试模式,通过课程作业、团队项目、案例分析等多元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上,宁诺以“全英文、小班化、互动式”重构课堂生态。“我们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乔纳森介绍,学生能充分参与讨论、展示与合作,“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包括质疑老师的观点——真正的学习始于提问,而非盲从”。
同时,学校课程不断融入可持续发展等前沿内容,学习场景延伸至科研、实习与国际交流等领域,形成立体化育人生态。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适应变化、发展事业。”乔纳森指出,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教育必须超越“传授事实”的层面,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变化的韧性。
记者了解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结出丰硕的育人成果。学校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如2025届本科毕业生中,超83%出国出境升学学生被世界前50院校录取,超38%斩获全球前10名校offer;就业毕业生多任职于世界500强、国家机关。更令人瞩目的是,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块中,宁诺“本科生增值”指标连续5年满分,95%深造毕业生选择归国服务。校友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平均年薪达30万元,百万年薪占比15%。建校21年,9名校友入选福布斯30/30榜,27%创业校友企业营收超千万元,超8%过亿元。
共生
双向赋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智慧
乔纳森表示,宁诺与宁波是“双向赋能”的伙伴:学校以高质量研究为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智慧,宁波则为研究提供实践场景与发展土壤。比如,宁波在新材料、新能源、港口运营等领域的需求,为宁诺提供科研实践方向。
他说,宁诺计算机科学领域白瑞斌教授团队的“港内集卡优化派发系统”项目就很有代表性。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深水港,每日货物吞吐量巨大,团队研发的“港内集卡优化派发系统”已在宁波舟山港实现产业化应用,现场测试表明,该系统可显著减少港口车辆使用数量,提升码头作业效率,年节约成本1000万元。
除了宁波舟山港,依托宁波数字港口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优质资源,团队还先后与宁波第一医院、华为、平安好医生等10余家企业和单位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我们追求的是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而非‘短平快’的技术应用。”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乔纳森以诺丁汉大学校友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为例,说明基础研究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其巨大价值,“宁诺的科研既有探索未知的勇气,也有服务现实的情怀”。
这种“双向赋能”还体现在资源链接上,学校李达三孵化园被授予“宁波市英国海外合作中心”称号,成为连接国际资源与本地市场的重要桥梁。“该孵化器不仅能服务于宁波诺丁汉大学,还能助力英国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甚至其他英国高校的研究成果进入中国,实现多方共赢。”乔纳森说。
共鸣
“宁诺”写上地铁站
城市与大学的双向奔赴
有意思的是,在乔纳森的办公室,摆放着熊猫摆件、中国书画等装饰品。“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着迷,也为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灵感。”他笑着扳着手指历数到过的中国城市,说起自己的旅游见闻。
而在校长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则是一幅宁波地图。“这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它有现代都市的便捷,又有从容宁静的感觉。”来宁波两年,乔纳森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他喜欢在周末骑行至东钱湖,感受湖光山色的惬意,“骑行是一种放松方式,从学校到东钱湖只要二十几分钟,我会绕湖骑行,感觉非常惬意。宁波是座很适合生活和工作的城市。”
让乔纳森尤为感动的是,宁波地铁8号线专门设立了“学府路(宁波诺丁汉大学)”站。“每次在地铁上看到学校名字,我都感到非常自豪。”他说,这不仅是城市对大学的认可,更是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的象征。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家,乔纳森对AI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洞察。他认为,AI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不必过度担忧“机器取代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技术进步会淘汰旧职业,但也会创造新机会。就像电子表格没有消灭会计行业,而是改变了会计的工作方式一样,AI将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他建议年轻人以开放心态拥抱AI时代,“不要害怕技术变革,而要学会与AI协作。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有效利用AI增强自身能力的人。”
展望
锚定可持续发展
描绘未来新篇
21载耕耘,宁诺从初创发展到拥有本科、硕士、博士1万余名学生和千余名教职工,实现从0到1的跨越。学校坚守可持续理念,构建稳健办学模式,在国内外树立了良好声誉。
“在中国,这样的速度或许温和,但从英国教育视角看,已是快速增长。”乔纳森表示,宁诺已找到英国教育模式与中国本土特色的平衡。
面向未来,宁诺的五年发展蓝图已然绘就:适度扩大学校规模,包括适度扩大学生规模,相应增加教职工数量;同时,优化现有课程,并开设新专业,全新发展健康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正契合宁波“361”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学校已在宁波办学21年,未来20年,我们希望能稳健发展,进一步提升全球知名度。此外,我们还计划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加大投入,重点发展那些被认为具有重要价值、且能促进中英合作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乔纳森说。
从21年前的中外合作办学“探路者”,到如今与宁波共生共荣的“参与者”,宁诺的故事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成长史,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未来,这座矗立在中西教育交汇点上的“灯塔”,还将继续以科研为笔、以育人作墨,在中国的发展蓝图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周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