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长”的掘金记

光顾生意的散客也是络绎不绝。

邬航森的仓库早早进入节日备战状态。

随着国庆、中秋假期临近,宁波社区团购市场迎来消费高峰。从终端门店的“连轴转”发货,到仓储服务商的订单翻倍,再到产地直供的特色销售,不同角色的从业者各显神通,抢抓节日红利,用忙碌的身影勾勒出节日前夕消费市场的火热图景。

1

近半个月从早到晚连轴转

日均发货15车

9月30日下午2点,海曙区集士港镇沉香路上,一家社区团购门店里,胡丽娜的手机刚挂掉企业订单的确认电话,隔壁的仓库门口又传来货车发动的轰鸣声——这是当天即将要发出的第13车货,66箱红心柚、66盒月饼。

她麻利地将两盒月饼递给一位老客户后,急匆匆走出来,再次清点货车上的货品数量。

“第13车,发车!”伴随着一声吆喝,她将拍摄的发车视频,随手转到了团购微信群里。

生意好不好,有图有真相,这是她揽客的一种方式。

胡丽娜与丈夫在海曙区经营两家社区门店,除了这家,还有一家位于高桥镇。

两家小小的门店,是夫妻俩社区团购生意的“前线阵地”。

今年国庆假期前的半个月,门店进入“爆单模式”:除了月饼礼盒,还有柚子、秋月梨、石榴等当季水果,销量激增。许多居民采购水果,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更多企业批量订购,将其当作员工节日福利。

“2400箱柚子3天就卖完了,从整个9月来看,柚子总销量突破15000箱。”胡丽娜说。

“这几天,一家人忙到晚上11点是常态。晚上要把次日的货备好,还要仔细检查水果,品质必须要保证,否则只能做一锤子买卖。”胡丽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社区团购以跑量为主,薄利多销,货‘走’得快,心里才踏实。”

作为拥有11年社区团购经验的“老团长”,胡丽娜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我们应该是最早一批做微商的,那个时候我和我老公就通过微信,下午接单、次日中午截单,然后开始全城送货。当时,生意很好做,尤其像山竹、榴莲等进口水果不愁卖,很多客人提前几天就问。”

这几年许多小区周边都开起了团购店,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把利润降下来。像今年为了在中秋市场中抢占先机,胡丽娜把月饼价格压到了“经销商价”,比去年的优惠价还要低一截。

当然,底气是足的:凭借11年的业务积累,客源稳定。她的微信好友人数已接近上限1万人,除此之外还有30多个散客群。

“近期每天平均要出货15车,日营业额同比增长50%。”她预计这样的忙碌要持续到10月5日,“过了中秋,订单少了,生意就恢复常态了。”

2

从“团长后盾”到产地直供

各显神通抢抓节日红利

在宁波的社区团购版图里,像胡丽娜这样扎根终端、兼顾零售与批量订单的“综合型团长”有很多。还有一群人以不同角色参与其中——有人做“团长的后盾”,为众多社区团长提供货源与配送支持;有人走“自产自销”路线,从源头把控品质与成本。

邬航森的业务主要在鄞州区,他以仓储式服务为核心,是约500个社区团长的“大后方”。国庆节前的这半个月,他的仓库早早进入节日备战状态:秋月梨、柚子、石榴、猕猴桃等应季水果礼盒堆满仓库各个角落,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忙着分拣、打包。考虑到节日期间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他供应的月饼以中档价位为主,兼顾性价比与实用性。

“我们一方面给社区团长供货,一方面接企业单,同时还对接10个小区的零售端客户。”邬航森介绍,“此前一天销量在1000单到2000单,这段时间直接翻了一番。”

2020年2月入行的邬航森,经历了行业从热闹兴盛到竞争日益激烈的过程,“我感觉2020年、2021年,社区团购处于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大、竞争压力小,做起来相对轻松;但到2023年底开始就不好做了,毕竟这个行业门槛低,只要有货源、能对接客户,谁都可以干。”

但在邬航森看来,社区团购始终能占领市场一席之地,核心在于“损耗低带来的高性价比”。社区团购是订单式销售,提前一天收集订单,要多少货就进多少货,实现日清日结,损耗一般能控制在1%以内。相比线下商超,这是优势。

与胡丽娜、邬航森不同,罗卫军走的是“自产自销”的路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象山人,他在老家承包了果园与农场,主打自产自销的季节性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链条把控,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压缩中间成本。“现在象山大丰蜜橘刚上市,我们卖3元一斤,这段时间已经卖了900多斤。前几天柚子也卖得不错,一共卖了600个。”

值得一提的是,罗卫军做生意时还带着一份公益初心——每卖出一单产品,就从利润里拿出一角钱捐赠给公益项目,“这件事已经坚持做了两年了,觉得在赚钱的同时能帮到别人,很有意义,也能让客户觉得买我们的东西更有价值。”

记者 陈烨 文/摄

2025-10-0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8556.html 1 3 社区“团长”的掘金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