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丹/文 乐承斌/摄
先是火筒巷打仗的硝烟,后是呼童巷读书的书声。这条百米小巷,藏着宁波城半部“变形记”。
明朝那会儿,这条巷子有个硬邦邦的名字——火筒巷!火筒,是火铳的另一种称呼。那时候宁波是重要抗倭城市,这条巷子正处在子城西城墙与护城河外的要冲,位置十分重要。从逻辑上说,这条巷子驻扎着一支以火筒为主要武器的军队火筒营,再顺畅不过了。或许当年当兵的就拿着这种金属管子的火筒守卫城门,保一方平安。
从方志上看,“火筒巷”这个名字大约从明中期一直用到清晚期,至少用了200多年。清雍正年间,朝廷在那块设了个督学行署,边上还搭了个大考场。宁波府底下想考秀才的童生们都得到这儿来考试。开考前“点名喊童生”成了经典场面:“谁谁谁,来了伐?”童生们赶紧应一声:“到!”验明正身才能进去。
日子一长,“火筒巷”顺口变成了“呼童巷”!
今天的呼童街,烟火气十足。南头是闹忙的中心菜市场,北头挨着中山公园。
公园边上新搞了一面艺术墙,刻着当年扛火铳的兵和赶考的读书人,也算是对老底子的一个念想。想当年,刻《四明丛书》的张寿镛就住这儿,踩着石板路“咯噔咯噔”去上学。
现在,“咯噔”声变成了扫码买菜“嘀”一声,时代到底不一样啦!
“街名改三改,底子勿会变。”呼童街的故事讲到底,阿拉宁波人,骨子里既有保家卫国的硬气,更有敬重读书的文脉。
这条街,就是活生生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