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保建筑与古老非遗相遇

高公博雕书画印展 亮相慈城

黄杨木雕作品。记者 顾嘉懿 摄

书画印作品

高公博

文保建筑与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如何双向奔赴?

9月25日下午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抱珠楼、慈城城隍庙同步开展的“一眼千年 国风遗韵”高公博雕书画印展暨师徒联展,做出了示范。

从黄杨木雕到跨界书画印

作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乐清黄杨木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宁波市文艺大师,高公博近年来深耕雕、书、画、印等多个领域,作品屡获国家级大奖,多件代表作被国家级藏馆永久收藏。

本次展览分两个部分,在两处场馆举行:抱珠楼展区展出高公博本人的木雕、书法、绘画、篆刻作品约150件;师徒联展位于慈城城隍庙,主要展出高公博及33位弟子的作品200余件,涵盖木雕、石雕、玉雕、紫砂雕塑、大漆等多个艺术门类,作品来自全国各地。

从1965年踏入黄杨木雕领域至今,高公博已深耕这门技艺整整一甲子。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不断突破传统边界,相继开创黄杨根雕、黄杨劈雕与黄杨意雕艺术。2013年,年逾花甲的高公博从零开启“书画印”研习之路。坚持每天清晨6点起身创作,12年间累计完成8000余幅书画作品、1500多方印章,仅朋友圈就分享了4300多条创作动态。“我有‘一日不闲过’的理念,终生学习是不变的目标。”他说。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让他进一步触类旁通地将书画篆刻的意趣融入木雕创作,实现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此次展览,正是高公博艺术生涯的一次集中回望。

展览现场既有“西游记”“三英战吕布”“飞天”等主题的经典黄杨木雕圆雕作品,也有劈雕、综合木雕造型艺术精品;书法展里,励志楹联与乡愁记事相映成趣;篆刻作品中,别开生面的“温州百工”100方印章独具匠心;一批从传统京剧中获得灵感的国画作品,更展现出他多元的艺术创作视野。

这些作品中,书法藏着木雕敲坯的力度,绘画透着雕刻的肌理,篆刻融入劈雕的巧思,全方位呈现出他“一专多能”的艺术造诣。

一件名为《赤壁怀古》的木雕作品格外引人瞩目。高公博介绍说,这块木头是他在一家烤鸭店偶然见到的,灵机一动觉得适合做木雕,就被他“抢救”下来,随物赋形,刻成了东坡先生赤壁怀古这一经典形象。“我总觉得木头是有生命的,而且跟人有缘分。如果不是我把它留下来,它早就被烧成灰了,我把它雕好后,还能留存一二百年。”高公博笑说,“其实人亦如此,要珍视自我价值,这和木雕艺术的道理是相通的。”

师徒联展显非遗传承魅力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高公博与弟子们的首次集中联展。“以前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师徒联展,透过这些作品,能看到非遗的生命力是无限的,每个弟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技艺。”

高公博希望观众能透过展览,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当代魅力。他表示,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未来,“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与独立思考,把技艺向前推动,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他自己30多年的艺术追求——以“新、奇、独、变”理念,作用于教学实践的成果。“‘新’是新观念,‘奇’是奇妙造型,‘独’是独立个性,‘变’是美的变化。只有推动艺术门类的发展,才是传承的根本目的。”高公博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宁波市委宣传部主办,江北区委宣传部、慈城镇人民政府、高公博文艺大师工作室联合承办,展期将持续至10月15日。自9月27日起,展览期间每周六下午3时,高公博文艺大师工作室成员将组成教学团队,在抱珠楼众妙心楼二楼报告厅为市民带来工艺美术公开课。

江北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师展落地慈城抱珠楼和慈城城隍庙,也是江北区文保建筑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百年文保建筑与古老的非遗艺术相遇,碰撞出独特的火花,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活力。记者 周晓思 顾嘉懿

2025-09-26 百年文保建筑与古老非遗相遇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7971.html 1 3 高公博雕书画印展 亮相慈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