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名班主任、余姚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首席导师李照君认为,孩子突然收到同学的生日宴邀请,并不是“去不去”的简单选择,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儿童社交场景与家庭教育理念的碰撞,核心在于平衡规则意识、社交能力与习惯养成,更是对家长“即时社交需求”与“长期习惯培养”决策能力的考验。
“前往派”家长关注社交对孩子情感联结、性格塑造的价值,尤其对内向孩子而言,轻松的聚会是社交实践的契机。
“不去派”家长则更重视时间规划与规则意识,担心临时变动破坏孩子的秩序感,也顾虑礼仪细节是否周全。两种选择的背后,是家长对“孩子成长核心需求”的认知差异。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该看重什么?
李照君建议,家长做选择前可采用“双向沟通+弹性调整”的方式,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再和孩子一起评估原计划的重要性。若原计划可顺延,则可以赴约;若原计划无法更改,就引导孩子礼貌说明原因,比如“我很想去,但已经有别的安排了,下次你提前约我呀”,这样既守护了规则,也不会伤害与同学的友谊。
至于是否准备礼物的问题,关键取决于聚会目的。生日、节日等有纪念意义的场合,准备手工制品、绘本等轻便小礼物,能让孩子在准备过程中理解“祝福的传递”,同时避免过度物质化。而日常玩伴的临时邀约,则无需刻意送礼,简单的问候与真诚的互动,更能体现社交的本质。
从教育规律来看,聚会能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社交能力,而稳定的生活节奏也利于培养责任感与专注力。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关键是家长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记者 万建刚 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