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语言障碍是个较大问题,为此,翻译人员起到重要作用。许慎《说文解字》曰:“译,传译四夷之言者。”
翻译,古称通事,多为口语翻译,又作译语或舌人。明代的中日外交,涉及朝贡、册封、倭寇、海盗、贸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官方指定口岸是宁波,宁波人做翻译的事例较多,甚至有些人的身份比较特殊。
明成化四年(1468),日本贡使来华,其翻译是宁波人林从杰等三人,据《明实录》成化四年六月戊戌条载:“原系浙江宁波等府卫人,幼被倭贼掠,卖与日本为通事”。可知,林从杰等人是被倭寇掠到日本的,后来成了朝贡使的翻译。
与此不同的是,同时期的日本翻译阎宗达,原本是奉化人,他违反海禁,偷渡到日本,做起了朝贡使的翻译(《明实录》成化五年二月甲午条)。
嘉靖十七年(1538)入贡的遣明使,成员中有一个姓钱的通事,名叫钱宗询。其祖辈原是宁波定海县人。
15世纪中叶,倭寇侵犯定海,本地居民钱得保等被掠走,侨居博多,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后在日本娶妻,生子钱宗黄。
因钱宗黄既懂汉语,也懂日语,熟悉两国的事情,也做上了入贡通事工作,他曾两次随朝贡使回到宁波。
钱宗黄有二子,钱宗璃和钱宗询,长大后也做起了通事。正德六年(1511),钱宗询随使入贡,承担翻译工作,嘉靖十七年,钱通事又随策彦周良来到宁波,“今复居通事之列而来”(《入明记初渡集》嘉靖十八年九月十三日条)。
可见,定海县的钱氏一族,三代做通事。
1523年,日本贡使在宁波引发一场争斗事件,两个朝贡团为争夺贸易权,大打出手,焚掠宁波,史称“宁波争贡事件”。
其中一派成员中有一个叫宋素卿的中国人,他本是宁波人,原名朱缟,弘治年间(1488-1505)去日本,在日本受到重用,娶妻生子,并且成为日本使团代表。因其贿赂了市舶司太监赖恩,得以先行办理入关手续,引起另一派的不满。
宋素卿身兼双职,既懂日语,又懂汉语,甚至还会宁波话,成为史上较为特殊的日本通事。
不仅如此,1557年,丰后大友氏家的遣明使德阳,滞留在舟山群岛,为解救其他被明军包围的大友氏家的遣明使,他派去使者,尝试与明朝参将张四维进行交涉。据《日本一鉴》记载,当时作为使者的通事吴四郎就是宋素卿的后人。
尤为重要的是,明朝廷设立四夷馆,属于管理外国朝贡使及培养翻译人员的中央机构。
为了应对日本贡使,翻译人员被安放在两处,一处在宁波本地,称市舶司通事,另一处在中央,为鸿胪寺通事。
可见,在明代中日交往过程中,宁波翻译发挥了不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