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重庆的00后小张(化姓),年纪轻轻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宁波打工谋生。然而命运无常,7月的一个下午,他不慎触电,高压电流瞬间令他心跳呼吸骤停、陷入昏迷。工友迅速切断电源并进行初步心肺复苏,并紧急拨打120,在不间断高质量心肺复苏下,一路加速送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桥院区。
“三大神器”全力守护
小张被推入急诊抢救室时,他频发室颤,大动脉搏动消失,无自主呼吸,生命岌岌可危。持续胸外按压、非同步除颤……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但他的情况仍在恶化,室颤频发,瞳孔散大,测不出血压。重症医学科的重症心脏团队立即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程序。15分钟后,ECMO顺利上机,自主心率终于恢复!首战告捷,小张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此时距离意外发生已过去3个小时。尽管心跳回来了,但由于电流的严重打击,小张的心脏功能极其脆弱,左心射血分数仅19%(正常范围为50%-70%),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下血流动力学仍极不稳定。重症心脏团队再度出击,启用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保证心肌的血液供应。
面对近10个危急值,重症医学科医护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纠酸、补液、维持心电血压稳定、确保各类抢救设备准确运行。酸中毒、无尿、急性肾衰、横纹肌溶解……第二天凌晨,并发症接踵而至。小张的血乳酸水平飙升至16.6mmol/L,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实施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至此,重症医学“三大神器”全部到位。
昏迷16个昼夜终苏醒
感染、脓毒症休克、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并发症仍在反扑。重症医学团队联合多学科协作,精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消化内镜下止血、纤维气支镜治疗……4天后,小张的心功能较前改善,IABP成功撤除。在100多小时的奋战后,ECMO也顺利离场。
尽管小张全身情况显著改善,但仍持续神志不清。一次又一次的交接班,一轮又一轮的病情评估,在全体医护人员和家属日夜不离的守护下,小张度过了无数个揪心的夜晚。
终于,在半个多月后,奇迹悄然发生:小张神志逐渐转清,可自主睁眼,轻微点头。家属探视时,小张已能准确辨别家人和医生,并能遵嘱进行简单的活动,思维能力与记忆力未受到大的影响。家属紧紧握住医生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所有的担忧与坚守,在这一刻化作无声的感激。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张开始接受呼吸功能锻炼,并成功脱离呼吸机,改用人工鼻呼吸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3小时的心肺复苏,47天的重症监护,这场生命的逆转,离不开从现场到重症医学科每一环高效无缝的救援接力,更离不开医护人员绝不放弃的信念。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