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始,宁波市眼科医院就迎来了儿童视力检查的高峰。不少家长在假期结束后发现孩子看东西眯起了眼,一查才发现,孩子已经近视了。宁波市眼科医院近视防控办公室主任郭晓红表示,暑期孩子缺少约束,户外活动不足,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然而,更让医生忧心的是,不少家长陷入认知误区,比如反复检查却不愿干预,担心戴眼镜会让度数加深,迟迟不愿为孩子配镜,最终耽误了近视的最佳防控时机。
近视是否加深,与戴眼镜并无直接关系
几天前,田先生带着8岁的女儿走进郭晓红的诊室。他介绍,孩子开学后总说看不清黑板,老师也反映她经常眯眼。经散瞳验光发现,孩子左眼近视50度,右眼近视75度,属于轻度近视。一听医生建议配镜,田先生就犹豫了:“孩子还这么小,一旦戴上眼镜,是不是就摘不下来了?度数会不会越来越深?”
郭晓红耐心解释,近视是否加深与戴眼镜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遗传背景、用眼环境、习惯等密切相关。佩戴合适的眼镜,恰恰是为了让孩子视物更清晰,减轻眼部调节负担,从而延缓近视进展。尽管医生再三说明,田先生仍半信半疑,坚持“看看再说”。
这种“戴镜恐惧”并非个例,不少家长因此陷入反复检查却不干预的矛盾心理,结果耽误了孩子的最佳防控时机。
郭晓红介绍,今年3月初,7岁的小宸在检查中发现双眼近视100度,且在过去半年内明显加深。她当时就建议佩戴眼镜,家长却认为孩子还小,说不定会恢复为由不肯配镜。到9月初开学,家长发现孩子看电视凑得越来越近了,孩子说看黑板、写作业都比较吃力,到医院一检查,孩子视力已升至近视200度,家长这才不得不为孩子配镜。郭晓红惋惜地说,如果早一点干预,这100度的增长速度或许可以更慢一些。
常戴眼镜会导致依赖?错!
郭晓红指出,家长的这些认知误区,不仅延误干预时机,还可能加速孩子近视发展。
有的家长说,孩子看得清黑板,就不算近视。其实,有些孩子坐在前排,靠眯眼、借同桌眼镜等方式应付看不清的问题。家长以为没问题,实际上孩子视力已在悄悄下降。
有的家长认为,常戴眼镜会导致依赖,选择让孩子偶尔佩戴,上课戴、下课摘。郭晓红强调说,这样做反而会使眼睛频繁调节,加剧睫状肌疲劳,加速近视进展。
还有的家长认为,眼镜度数数要配低一点,能控制近视。郭晓红说,这种所谓的欠矫(矫正度数不足)配镜方式,容易导致视物模糊、眼睛更容易疲劳。目前主流观点支持儿童近视应“足矫”,即按实际度数配镜,保证视觉清晰舒适。
近视不可逆但可控,关键在尽早和规范
针对这些误区,郭晓红提醒,近视是不可逆的,但并非洪水猛兽。对待儿童近视,必须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防控。未近视时要培养良好用眼习惯,一旦确诊则应积极干预,延缓度数增长。
她建议,配镜不是简单买一副眼镜,而是要经过专业医学验光、视功能检查、合理处方及精准加工。总之,为孩子配一副能看得清晰、舒适、持久的眼镜,正是走出误区、科学干预的最好体现,也是对他们的最好保护。记者 程鑫
通讯员 水蓝薇 王东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