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接诊超6万人次护航成长!

他们为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托底”

肖建军在门诊中。

“孩子不会说,每次带娃看病都像闯一场没底的关。”这是无数家长在儿童就医路上的共同焦虑。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儿科用6年多的坚守与深耕,为这份焦虑写下了温暖答案。

依托沪甬医疗协同的独特优势,这支团队以温情为底色、以专业为支撑,构建起覆盖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年接诊量突破6万人次,更凭“守急症、破疑难、建专科”的硬核实力,成为家长心中最可靠的儿童健康“主心骨”。

沪甬专家联手

破解8年“怪病”难题

儿童诊疗的难点,在于症状表达模糊、疾病类型复杂。该院儿科精准锚定这一痛点,以“小儿呼吸、神经、内分泌、儿童保健”四大亚专科为支撑,积极联动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沪上优质资源,构建起一套针对性的“难诊之症”解决方案。

目前,科室已按需开设哮喘及脱敏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门诊、生长发育与内分泌门诊等特色诊室,脱敏治疗、儿童支气管镜检查、骨密度检测等技术也已成熟应用;科室执行主任、儿童神经与行为发育专家肖建军是团队攻克复杂神经疾病的“关键带头人”。

此前,一名12岁男孩被“间断右手抖动”困扰8年,发作时手掌手指失觉,几十秒后自行缓解,频率毫无规律,家长带其辗转多地仍未确诊。肖建军接诊后紧盯细节追问:“孩子手抖时意识清不清?发作后有没有手酸?”结合家长描述,她敏锐判断:“这不是功能性问题,更像癫痫的不典型表现,背后可能藏着器质性病变。”团队随即为男孩定制检查方案,进行相关血检验、脑电图、肌电图、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最终揪出“元凶”是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肿瘤合并癫痫。

这样的突破并非偶然。围绕复杂疾病诊断,科室还搭建“易混病鉴别+罕见病识别”体系,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症、癫痫等易混淆疾病,通过心理行为测评、脑电图动态监测、家校行为记录联动,精准区分“肢体抽动”“多动”“抽搐”等相似症状,有效避免误诊。

全链条响应

危急时刻有“医”靠

儿童急症向来“突发快、进展急、表述难”,往往让家长手足无措。为了给孩子筑牢“安全防线”,该院儿科织密救治网络,用“快”和“全”守护每一个危急时刻。

“快”是急症救治的核心准则。针对过敏性休克、高热惊厥等危重症,科室建立“急诊-一线-二线”三级应急响应机制:急诊接诊瞬间触发警报,一线医护5分钟内到位,完成基础评估、开放呼吸循环通路;二线专家同步介入制定方案,检验、药房开启“绿色通道”,实现“评估-诊断-治疗”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压缩救治时间。

去年冬天,一名1岁宝宝尝试肉松后半小时,突发全身发红、喉头喘鸣、手足水肿、呼吸急促等症状。家长紧急送医后告知医生宝宝有牛奶及多种食物过敏史,医生结合症状和病史,很快判定孩子为“严重过敏”,当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缓解症状,同时开通静脉通路输注药物及监测生命体征。随着药物起效,宝宝呼吸渐稳、肿胀消退,最终成功脱险。

科室推行“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夜门诊+急救响应”全时开放模式。春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季门急诊量激增2倍-3倍时,科室启动“弹性扩容”,切实减少家长等待焦虑。

建“专科高地”

哮喘诊疗对标全国标准

“家门口就能做脱敏治疗,太省心了!”前湾新区家长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众多哮喘、过敏性鼻炎患儿家庭的心声。今年9月,该院儿科获“全国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授牌,标志其哮喘诊疗水平对标全国标准,区域患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专科服务。

儿童哮喘是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诊疗不规范易导致病情反复、肺功能损伤。在上海仁济医院儿科主任兼宁波医院儿科学科带头人卢燕鸣带领下,科室构建“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全周期管理”完整体系:诊断环节严格执行“病史追问+肺功能检测+过敏原筛查”三步流程,杜绝误诊;用药环节遵循全国指南分级给药,采用吸入方式减少副作用,同时耐心纠正家长“症状好转就停药”的认知误区,帮助患儿实现长期病情控制。

“国家卫健委将2025年-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这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该院儿科负责人卢燕鸣表示,未来将以哮喘门诊认证为起点,进一步深化沪甬专家协作,优化急症救治流程,联动基层社区开展标准化诊疗技术培训,让优质儿科服务覆盖更多家庭,为孩子健康成长筑起坚实屏障。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陈思言

2025-09-23 他们为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托底”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7214.html 1 3 年接诊超6万人次护航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