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脚下,有一户人家,瑞云升腾处,白墙和黑瓦,500年前有位老先生,曾在这长大……”
9月22日,在余姚市城南小学孩子们的唱诵声中,“文化向新力·今天我发布”阳明文化专场在龙泉山下的王阳明故居举行。
三位发布人,让阳明文化“潮”出圈的90后文创设计者李福彬、追寻阳明书迹40年的书法研究者计文渊、在小学里应用“致良知”理念于教育实践的陈雪媛,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让阳明文化“活”在当下的故事。五百年前的阳明智慧,依然散发魅力,具有时代价值。
本次活动由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余姚市委宣传部承办。
90后让阳明文化“潮”出圈
孩子们唱的《龙泉山下》即出自李福彬之手。这位余姚人的女婿,2013年因为爱情来到这座城市,很快被街巷间反复出现的“阳明”字眼吸引注意,不禁思考“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大家会这样记得他?”
直到有一天,他清晰地了解到王阳明的生日(1472年10月31日),精确地计算出我们与王阳明之间究竟相差多少年零几天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历史人物具象化了。“从此他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人。那一刻,我想走近王阳明的精神世界。”
从印有阳明文化内容的T恤开始,李福彬及其团队开启了在文创领域的探索。
令他们意外的是,阳明文化衫推出后意外畅销,随后发起的“文化快闪”活动(将文化衫寄给海内外余姚人),一周内吸引了5000多名海内外余姚人参与,相关话题阅读量破百万。
拥有“成功经验”的李福彬团队很快与王阳明故居合作,开设起“阳明书坊”,以王阳明形象为依托推出了潮玩公仔“阳明悟道”。这款融合心学哲思与现代审美的产品,3个月内“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各种各样的“自来水打卡照”刷屏社交平台。
2023年,阳明公仔和阳明书法包随着余姚籍演员王安宇登上《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节目,相关话题获得千万级曝光。阳明书法包从余姚博物馆收藏的一级文物,王阳明楷书《客座私祝》中获得设计灵感,一度卖到断货。
“如果说文化的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赛’,我们很荣幸成为这个时代的接棒人。”李福彬介绍,近日,其团队出版的阳明生平漫画绘本也将面世,继续书写“让王阳明走进日常”的故事。
40年追寻,让阳明墨宝“回家”
“阳明书法笔笔有真心,字字带有生命的气息。”书法,是余姚书画院副院长计文渊理解家乡先贤王阳明的方式。
20岁前,从小习字的他因一幅墨迹法帖与阳明书迹结缘,此后40年,他沿着阳明足迹寻访、整理、鉴定其书法、碑刻拓本,陆续整理收集阳明书法作品数量120余件。
2012年,他促成流落日本200多年的《思归轩赋》墨本书迹回归余姚,是其收藏历程中的一道“高光”。
“《思归轩赋》是王阳明在江西赣州任都察院佥都御史时创作,时年48岁。当时,他奶奶身体不好,他想着回家看看,但为诸事牵绊,在此情境下,写下思念家乡的《思归轩赋》。”
2011年1月,计文渊从朋友处获悉,日本千叶县有一户人家保存《思归轩赋》书迹,系日本人古山源恒在1811年制作双钩的墨迹本,便委托在大阪工作的学生与那户人家取得联系。通过几番交流,最终对方答应转让。
“以前研究者认为《思归轩赋》是王阳明49岁写的,其实不是,是他48岁,49岁时他已不在赣州。”计文渊提及,这件书法回流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部分谬误,让人感受到阳明先生动人的乡情。
明代书画家徐渭曾评价阳明书法:“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意思是说,王阳明的事功掩盖了他书法的声名。计文渊认为,此言不虚。
活动现场,计文渊展示了这件《思归轩赋》,并表示:“阳明书法与心学一脉相承,笔触遒劲洒脱,结构新奇却沉稳,是‘格物致知’的载体。”
用“一拉一推”解锁“致良知”
陈雪媛是余姚市城南小学副校长,有近30年的教学经验。4年前,她读了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找到了“致良知”的好处。
“致良知,就是每个人要对得起自己的心,明白心之所向。”她把这一点略加变通,提出了让学生们“致学习的良知”的教学理念。
从实验班入手,她和城南小学的老师们开始教孩子们“一拉一推自我管理”——上课走神时“拉”自己回课堂,想放弃作业时“推”自己完成,用“幸福日志”进行日常小事的记录、分享,由此学会反思、观察和感恩。
学生小刘,从坐不住、听不好,一步步走向专注听课、完成作业;不爱写作文的小罗,有一个周末写了8篇作文交给老师……
自从践行这一理念,校园也发生明显变化:学生做操不再喧闹、学校环境开始干净,操场边的杨梅树也能顺利红满枝头……“致良知”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也让教育走向“育心自觉”,幸福教育照进现实。
“‘致学习的良知’让我看到教育无限的可能,也让孩子们保持自己觉察,去掉浮躁,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陈雪媛说。
活动现场,还与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学校进行了连线,该校近日将“尚德笃学,知行合一”立为校训,并计划设立阳明文化奖奖励教学。
余姚市社科联秘书长谢建龙在点评时表示,三位发布人展现了阳明文化的立体传承——李福彬的创意让阳明文化接地气,实现跨年龄传播;计文渊的坚守赋予学术深度,其研究在海内外均有较高知名度;陈雪媛的实践证明,阳明文化在五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阳明心学鼓励个体追求内心的真实和价值观,这是最具创造力的动力源泉。今天的我们心存善念,脚踏实地,便是对阳明学最好的继承与实践。”
记者 顾嘉懿/文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