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忠烈密码

《颜勤礼碑》

□李亚儿

在西安碑林,那么多名碑,唯独《颜勤礼碑》令我念念不忘。

记得那天到达碑林时,正是午后三点,炽烈的阳光透过古朴的飞檐,在青砖地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踏入碑林大门,一股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宛如一座沉睡的碑文宝库。展厅如时光的匣屉,分门别类锁着千年墨魂。

穿过篆隶楷行草交织的碑文长廊,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脚步不自觉地加快——颜真卿的碑刻,正在尽头静默等待。

展室里,微黄的灯光温柔地洒在石碑上,《颜勤礼碑》巍然矗立其中,岁月侵蚀的纹路,古朴而沧桑。“颜勤礼碑”四个大字遒劲雄浑,即便历经千年风霜,仍透着一股不可撼动的威严。那横竖撇捺间蕴含的磅礴气势,直抵人心。我逐碑驻足,凝神细品,展厅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

目光在碑身斑驳的纹路上停留,那些被千年风雨啃噬的刻痕,像一道未愈合的历史伤口,在灯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正当我沉醉于碑刻的筋骨时,记忆突然被拉回到三年前的与颜体初遇的那个午后。那时秋阳正好,儿子的书桌上堆满了草稿。从最初握笔时抖出的歪扭墨团,到如今横画起笔时能压出‘蚕头’的方劲,竖钩收笔处敢送出‘钉头’的锋芒,他笔下的‘颜体筋骨’,在日复一日的临摹中慢慢挺起身骨。我们围坐在书桌旁,一边欣赏颜真卿的书法,一边畅聊他的故事,其中谈论最多的,便是那幅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儿子缓缓道来:安禄山叛乱,山河破碎。颜真卿与兄长颜杲卿忧国忧民,毅然揭竿而起。然而,因孤立无援,颜杲卿不幸被俘。叛军的威逼利诱没有让他屈服,最终,颜氏一家30余口惨遭杀害,为国尽忠。颜真卿在为兄长一家收拾尸骨时,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兄长颜杲卿的部分尸骨,以及侄子颜泉明残缺的腿骨。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残垣断壁间,硝烟未散,颜真卿颤抖着双手,轻轻捧起亲人残缺的遗骸,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满是尘土的地面。目睹这惨烈的景象,他悲痛欲绝,满腔悲愤化作笔尖的力量,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墨迹中浓重的飞白似泪痕未干,涂改处的墨团如压抑的呜咽,每一道笔触都在诉说着国破家亡的剧痛。“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每一个字都似血泪凝成,穿越千年岁月,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肝肠寸断的悲怆。听着儿子的解读,我热泪盈眶,对颜真卿肃然起敬,原来这传世佳作的背后,藏着如此可歌可泣的故事。

看着这篇血泪凝成的绝笔,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家族,才能孕育出如此刚正的灵魂?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启了探究之旅。依据山东曲阜《颜氏宗谱》、湖北大悟金岭村“颜氏宗谱”等家族文献考证,颜真卿乃孔门贤哲颜回第四十世孙。颜回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安贫乐道的精神为儒家典范,其恪守仁德的品格历经千年传承,在颜真卿身上化为笔锋遒劲的书法风骨,更淬炼成以“忠孝”立身的壮阔人生。

史书中,帝王与史家不吝赞誉——唐玄宗赞他“忠能保国”,道尽耿耿赤心;《新唐书》称其“立朝正色”,勾勒出刚直风骨。字字珠玑间,那份跨越千年的浩然之气,早已融入他笔下的横竖撇捺,也化作颜氏一脉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夕阳的金红漫过碑刻,“立德践行,行全忠孝”在光影中熠熠生辉。这8个字,恰似颜氏家族镌刻千年的精神密码——颜回以淡泊守仁德,颜杲卿用壮烈证忠魂,颜真卿凭忠孝铸丰碑。随着最后一缕日光,他们用生命写就的故事与碑刻融为一体,化作墨香,飘散在碑林的暮色中。

2025-09-2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6862.html 1 3 颜真卿的忠烈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