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师傅,真不知道该怎么谢您才好!那天多亏了您发现得及时,又忙前忙后地帮忙,不然小波可能就危险了……您是真正救了他一命啊!”
9月18日,在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和顺家园,几位亲戚赶来探望刚刚出院回家的小波(化名)。一推开门,就看到邻居芦华国像往常一样,正在屋里安静地忙着:整理物品、擦拭桌面,动作熟悉而自然。那一刻,感激涌上心头,大家忍不住围上前,紧紧握着芦师傅的手,一遍遍说着感谢。
1
危急时刻,他出手相救
芦华国今年66岁,是位退役军人,已经像家人一样默默照顾瘫痪的小波快三年了。一周前,他像往常一样推开小波的家门,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小波陷入昏迷,怎么叫都没有反应。
“当时他口鼻都在流血,我怎么喊他,他都没应声。心里一下子揪紧了,赶紧拨了120,也立刻联系了他的亲戚。”回忆起那一幕,芦华国语气里还带着后怕,“医生说,要是再晚一点送到,真的不敢想……”
幸运的是,经过一周住院治疗,小波终于脱离了危险。这个消息,让连日来寝食难安的芦华国,总算放下心来。
在小波住院的这些天,芦华国除了去医院探望,还经常往小波家里跑,仔细打扫每个角落,把衣被抱到阳台晒得暖暖的。他还和小波亲戚一起,把原本沉闷的屋子整理得明亮整洁。
“就想着,小波回来的时候,看到一个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家,心里能舒服点儿……”芦师傅轻声说着,眼里带着温暖的光。
2
从“理发师”变成“亲人”
芦华国与小波的这段缘分,始于2023年1月。
那时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团圆的期盼,而小波的母亲曹菊芬却愁眉不展。她因病不得不入院治疗,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中瘫痪近十年的儿子小波。
小波今年43岁,十年前的脑梗,让他失去了行动的能力,也让这个家多了一份沉重的牵挂。
“我这一去,小波怎么办?”因小波父亲早逝,曹菊芬一走,家中就无人照顾。
在最无助的时候,她想起了芦华国。
他是小区里常年为老人、残疾人公益理发的热心人。自从2016年搬来和顺家园,一把理发刀、一颗志愿心,让他成了许多困难家庭最信赖的邻居。小波和母亲,也曾是他上门理发服务的对象。
“曹大姐,您放心去医院,小波就交给我吧。”芦华国没有丝毫犹豫,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托付,语气温和却坚定。
从那一天起,芦华国就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般,细心打理着小波的生活。他留意小波的饮食习惯,调整每一餐的搭配,既讲营养,也尽量合口味;他帮他洗衣、擦身、打扫房间,让整个家始终保持整洁明亮,静待曹大姐归来。
渐渐地,每当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小波就知道是芦华国来了。他说不出话,可他望过来的眼神里,有依赖,有安心,更有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3
“响铃之约”,三年如一日
小波的母亲因为患有重病,难以细致地照料儿子。
从那个春节起,照顾小波,就成了芦华国放不下的习惯;而小波的世界里,也渐渐多了一位可以依靠的“芦大哥”。
近三年来,每天下午三点,芦华国总会准时推开那扇门。擦身体、洗头、换便盆……这些琐碎却重要的事,他做得细致又自然。
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特别的约定——“响铃之约”。只要小波一个电话,芦华国就会第一时间赶到他身边。
就在上个月底,小波独自在家,空调突然坏了,他热得满头是汗,用不太灵活的手勉强拨通了电话。不到十分钟,芦华国就急匆匆推门进来。屋里闷热,他赶紧开窗通风,又用湿毛巾轻轻帮小波擦汗降温。
“别急,我已经联系维修师傅了,很快就到。”他坐在小波床边,陪他说说话,聊些家常,直到空调修好,屋里重新凉快下来,他才放心离开。
上月初,小波的母亲不幸离世。从那天起,芦华国更坚定了心意:“以后,我就是他哥。”他朴实地说,“小波的亲戚住得远、年纪也大了,不方便天天来。我就在同一个小区,顺手多做点儿,没什么。”
于是,每隔两天洗一次头、每天两次擦身、下午三点留意排便、晴天晒被、雨天收衣……这些日复一日的琐碎小事,芦华国都默默记在心里,温柔地完成。
如今,小波已经平安出院,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家。而他的“芦大哥”,依然继续着这场温暖的爱心长跑,以无声的行动,照亮他的日子。目前,社区为小波提供了从长护险政策保障到上门理发、收拾家居、定期看望和慰问的全方位暖心帮扶。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麻钧晢 王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