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广德湖,

十三洞桥谁人造?

十三洞桥

昔日广德湖如今留下的水域一角。

□剡溪水暖 文/摄

湖是大地的眼睛,江南水乡的宁波自古多湖。

城东东钱湖“西子风韵,太湖气魄”,城西广德湖“广袤万顷,惠泽于民”。沧海桑田,曾经诗意盎然、人文荟萃的广德湖消逝在千载烟云中。广德湖缘何变成了河?广德湖畔望族董家对广德湖有何贡献?广德湖这片土地上最雄伟的十三洞桥何人建造?

广德湖,湖不再,河依然

“泽国秋晴,天高水平,遥山晚翠,极浦寒清,循游具区之野,纵泛广德之宽”,贺知章的《广德秋泛赋》,可能是最早盛赞广德湖的诗歌。

秋天,常常成为诗人眼中美好的意象。夏去秋来,我走进昔日广德湖这片土地,眼前虽然天高云淡,却水乡泽国不再。

广德湖,是诗意盎然、古韵悠长的湖,更是烟波浩渺、让人寻味的湖。

广德湖,原为海迹泻湖,有史可查最早形成于汉晋。广德湖面积最大的时候为东钱湖的3倍,范围包括现在的横街、古林、集士港、高桥四镇和望春街道。

千年前,广德湖曾发挥着“惠泽于民”的重要作用。宋熙宁初年,鄞县知县张峋修浚广德湖,修浚后的广德湖成为鄞西水利枢纽,成为当时明州第一胜境,书写了广德湖的高光时刻。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明州知州的曾巩专门写下《广德湖记》,“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蔓、葵莼莲茨之饶”。

然而,北宋末年,广德湖的命运被改变了,源于宁波人楼异。楼异(1062年-1123年),人称“墨庄先生”,“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之孙。楼异可谓“多才多艺”,他曾任河南登封县令,其修建的少林寺“初祖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楼异缘何废湖?因宋神宗执政以来,明州成为北宋与高丽海路交通的唯一进出港口。内忧外患的朝廷将使节的接待任务直接交给地方,明州市舶司每年用于接待高丽来使的费用不少。朝廷诏令谁能增加赋税即可升官。当时,楼异正好被朝廷派往湖北随州担任知州,马上上奏朝廷,“废莺脰湖为田,可益赋四万石”。

宋政和七年(1117年),上任明州知州的楼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废湖行动。废湖为田着实解决了高丽来使高企的接待费用——楼异不但在月湖畔修高丽使行馆款待高丽使节,而且督造两艘航海巨船。

但废湖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不但旱涝频发,而且土地变得贫瘠。《四明谈助》记载,“湖水尽泄,自是岁有水旱之患”。

如今遗留下来的水域,只能称其为河。

如果鸟瞰城西,从横街、集士港到高桥镇,一条犹如碧玉般的狭长水带,南通中塘河,北达西塘河——这便是广德湖留在四明大地上的最后一丝痕迹。

广德湖畔,

曾居西汉大儒董仲舒后裔

为何取名广德湖?一说,湖面广阔,于民有德,故取名“广德湖”;又一说,修筑于唐广德年间,故名。

广德湖,又称罂脰湖。据说,湖面像酒器罂脰,故名。《桃源乡志》也道出了缘由:“因其腹大口小,故又名罂脰湖(又作莺脰湖)。”

宋嘉熙年间,西汉大儒董仲舒六世孙、东汉著名孝子董黯的第四十三世孙董全八,从慈溪(当时县治在慈城)迁到城西,最终在集士港湖山村落地生根,发展成为广德湖畔的望族。

因居鄞西,且近广德湖,故被称为“鄞西湖泊董氏”,后被称为“十三洞桥董家”。

民国十五年(1926年),董氏后人董敦修(1892年-1981年),为董氏宗谱作第九次纂修,现收藏于天一阁。打开《鄞西湖泊董氏宗谱》,董敦修的《罂湖十咏》——千亩农歌、西山夕照、远峰塔影、长堤柳色、洞桥夜月、山寺钟声、墨潭渔歌、回龙激湍、三山烟雨、桃源晓市,成为追寻广德湖昔日风光最集中的诗作。

其中《洞桥夜月》云:“高驾长虹洞十三,平湖一镜冷光涵。何须玉笛红楼倚,好对金樽绿蚁酣。灯火微茫清水槽,钟声迢递碧山潭。二分宁让扬州胜,廿四桥头孰董南。”

一个风细雨斜的上午,我跟随几位宁波文化界名流寻访“十三洞桥”。终于,在集士港湖山村董家自然村,“宁波桥孔最多的塘河桥”“广德湖上最雄伟的桥”在我眼前现出了芳容。十三洞桥因桥孔多达十三孔,故名“十三洞桥”。桥墩用棱角条石叠成,上游迎水方设分水尖。古桥经历了多少个花开花落?见证了多少人的匆匆步履?也许坚实的桥墩、锃亮的桥面知道。

同行的桂维诚老先生创作了《七律·访广德湖十三洞桥》,“烟波浩渺昔乾坤,广德湖心已是村。廿四节时迎日月,十三桥洞历晨昏。过功得失今犹说,舟楫津梁不复存。阡陌田畴花似海,乡愁何处可寻根?”

十三洞桥,何人建造?

如果说,眼下仅剩的广德湖是四明大地上的一条碧玉带,那么两岸沉淀下来的古桥、古寺则如珍珠,十三洞桥则是最耀眼的一颗。

十三洞桥建于何时?何人建造?有人认为十三洞桥建于清嘉庆年间,为董氏家族董澜建造,而依据的文字,出自一本《甬上望族表》。笔者查证后发现,历史上并无《甬上望族表》一书,只有一本清代全祖望编撰的《甬上族望表》。

全祖望(1705年-1755年),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出生于月湖西岸,享有“史学大柱”“博学大儒”“布衣太史”等美称。

董澜(1770年-1842年),号“小韭”,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后人,也是东汉著名孝子董黯后人,出生于广德湖畔,官至江西余干县知县。

很明显,全祖望离开世界时,董澜还没有出生。

董澜一生勤以治事、政绩显著,有廉明声、深得民心。让十三洞桥董氏后人特别敬仰的是,董澜为家乡建祠堂、筹罂湖书院等。

城西素有“金山隔银山,洞桥十三眼,前后千亩畈,杨柳十八湾”一说,说的便是广德湖十三洞桥一带。据传,这话最早是董澜在外地为官时介绍自己故乡所说。

我来到十三洞桥的那天,桥东有普济寺,西有董澜文化广场,广场上高高耸立着董澜石像,还有董澜赞美家乡的遗墨“韫玉怀珠”。

董氏二十一世孙、主修《十三洞桥湖泊董氏宗谱》的董儒湟老先生告诉我:一年前的草长莺飞时节,十三洞桥附近,一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重修碑和一根具有应字辈名字的亭柱浮出水面。

随后,董儒湟老先生将我带到了出土的《重修十三洞桥》石碑面前。石碑断为4段,拼起来内容清晰可见,其中一句为“国朝顺治戊戌重修”字样。

老先生据此记载,结合董氏应字辈所属年代推断——此桥为董家人所造,造桥时间应在1540年到1658年之间。桥名前期为普济桥,后改为十三洞桥。至于具体出资造桥的人是哪一位,究竟造于哪一年?根据现有资料,恐怕会成为一个永久的谜题。

2025-09-18 十三洞桥谁人造?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6445.html 1 3 广德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