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中医钟光辉:以“脾肾互赞”之术,筑肾病患者康复港湾

一剂中药汤 种下济世初心

因为童年时期颌下肿块被一剂中药消散,钟光辉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30余载。他一路成长为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市中医院院长。他以“健脾益肾、补虚消癥”为纲,在肾病诊疗领域开辟新径,用仁心仁术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钟光辉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儿时一场特殊的求医经历。年少时,他不明原因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辗转求医无果之际,一位老中医辨证开方,仅用三周时间便让肿块消散。“当时只觉得神奇,后来才明白这是‘软坚散结、健脾化痰’的中医智慧。”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学医济人的种子。

高考后,他报考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入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初入职场,中医出身的他曾有过短暂的自卑心理,甚至陷入“中医是否适配现代诊疗”的迷茫。但他很快调整思路:“不是中医无法适配西医院,而是我还没找到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

十六载淬炼  架起中西医融合之桥

在李惠利医院工作的16年,他稳扎稳打,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中西结合肾脏病专家。他虚心求教前辈,工作中任劳任怨,熟练运用肾活检术并成功施行上千例,还娴熟掌握血透通路临时管和长期管置管术等多项技术,从临床、病理、透析到肾移植术后管理,全方位提升专业核心技术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医治疗肾病水平,他于2005年赴杭州市中医院进修,跟随肾病科主任出诊,手抄厚厚一箱肾病诊疗经验方,研究不同疾病对应经验方的拟方逻辑、作用机理等,不仅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而且更加坚定了“1+1>2”的中西医融合思路。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 打造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2010年,宁波市中医院为解决蛇伤病人并发急性肾衰的难题,计划建设肾病科,钟光辉被人才引进聘为科主任,由此开启了宁波市中医院肾病科的建设历程。彼时的科室堪称“零起点”:没有血透、腹透设备,未开展肾活检病理检查,病房里甚至没有一位肾病专科病人。

面对困境,钟光辉没有退缩。他首先锚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明确3年-5年建成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的目标,随后一步步带领团队走向更远:建立血透室吸引肾病专科患者前来、开展肾病病理检查、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年轻医生……为科室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在临床实践中,钟光辉始终以“临床找堵点、科研破难题”为思路。作为国医大师王琦院士的学术继承人,反复实践着“辨病-辨证-辨体”三辨合一的诊疗模式,一些慢性肾病患者经健脾益肾等中药治疗后,主诉明显好转,各项指标改善……由此他深入思考、广阅文献,在传承先贤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脾肾互赞”理论,确立“健脾益肾、补虚消癥”法则,研发出消癥系列方剂,让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具针对性。

临床科研并行 助推“甬派中医”发展

在宁波市中医院慢性肾脏病管理中心,存放着1000多份钟光辉主治的肾友档案。一位糖尿病肾病患者心梗后肌酐指标飙升,钟光辉采取“西医护心稳危局、中医健脾益肾固根本”的方案,半年后患者肌酐稳步回落;另一位肾癌术后患者肾功能持续下滑,他以“西医控压护肾、中医补肾固涩养元”相结合的疗法,使其指标回归正常区间。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钟光辉不仅在宁波当地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更有福建、安徽、江西、广西等地患者慕名前来求诊。

与此同时,始终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驾齐驱”,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设计课题,再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近年来,他主持各级各类课题7项,参与7项,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46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3部,成果先后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市科技进步奖各1项。

如今,在钟光辉的带领下,宁波市中医院肾病科已成长为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浙东地区中医肾病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宁波市中医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宁波市中医肾病临床防治指导中心等,科室DRG核心指标连续三年稳居全省前列,成为浙东地区肾病患者信赖的“康复港湾”。

身兼宁波市政协委员的钟光辉,还积极为振兴“甬派中医”建言献策。“我的从医路,是儿时那碗汤药焐热的;科研路,是贴着患者需求悟出来的。”他始终秉承初心,用中医的温度与力量,守护着每一位肾病患者的健康,在中西医结合诊疗肾病的道路上,深耕不怠,续写华章。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陈君艳

2025-09-18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6444.html 1 3 浙江省名中医钟光辉:以“脾肾互赞”之术,筑肾病患者康复港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