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到1964年,宁波一位年轻工人的左前臂被机器吞噬,前臂大部分断裂,宁波市第二医院知名外科专家周宏泉带领团队利用有限的手术条件,成功为患者保住左臂。这一载入宁波史册的创举,离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在上海成功实施仅仅过去一年时间。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宁波二院的骨科医生们依旧在无影灯下进行着各种“极限挑战”。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飞速迭代,让他们如虎添翼。
在这个疑难手术占比近六成的医学高地,八大亚专科如精密的齿轮,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这艘骨科“旗舰”破浪前行。浙江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市临床重点专科、宁波市骨科质控中心……这些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见证了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守护。
1
八大亚专科齐头并进
还负责整个宁波市的
骨科质量控制工作
继宁波首例断肢再植手术以后,在这个宁波骨科的“摇篮”里,又相继诞生了首例断指再植、首例趾指移植以及肘关节置换术、肩胛骨置换术、髋关节置换、人工椎体置换、膝关节置换等众多宁波乃至浙东第一。
在宁波二院骨科中心主任庞清江看来,这些“第一”和荣誉的背后,是对人体结构的深刻洞察,是对精湛技艺的极致追求,是对医者仁心的执着坚守,更是无数次与“死神”赛跑的极限守护。“老一辈外科专家用精湛技艺诠释了永不言弃的医者信念,也为二院骨科注入了敢为人先、敢拼会赢的精神基因。”
破难创新的精气神,激励二院骨科人向每一个细分领域发起进攻,早在2006年,就率先在宁波市开始细分亚专科,如今已拥有脊柱、关节、创伤、手显微修复、足踝、运动、骨科康复、骨肿瘤八大亚专科,在全市综合性三甲医院当中门类最为齐全。“如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质武器层出不穷,大家更是信心十足、如虎添翼!人体206块骨头,恨不得块块研究个遍!”庞清江说。
而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疼痛科、感染内科、肿瘤科、放射科、检验科团队等强大的多学科力量,也让二院骨科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为生命“托底”。
如今,二院骨科中心除了是省市临床重点专科,还是宁波市骨科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负责整个宁波市的骨科专科诊疗水平提升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很多基层医院或专科医院处理不了的疑难复杂病例,也都会送到我们这里,或者请我们的专家去会诊,群众和同行对我们的认可,就是我们挑战医学高峰源源不断的动力!”庞清江说。
2
为高龄危重和
疑难复杂患者保驾护航
多学科团队作战
创造更多生命奇迹
敢为人先,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更体现在模式创新上。“我们不仅在市内率先开始细分专科,也最早开始推动学科融合,探索建设MDT、专病中心等全新模式,以期让多学科力量发挥更大合力。”庞清江介绍。
依托创伤骨科,医院整合急诊、胸外科等30个学科的70余位专家资源,建立高级创伤中心。在这里成功救治过头部被夹扁的小伙,右腹部缺口有篮球大小的患者,全身6处严重骨折如同散落“碎块”的年轻姑娘……作为全国第10家、宁波市首家“高级创伤中心”,今年1月-8月,宁波市第二医院高级创伤中心累计接诊严重创伤患者648人,其中严重创伤评分指数≥16分的重症患者209人,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成功率98.1%。
依托骨肿瘤亚专科,每年发起100多例疑难骨肿瘤多学科(MDT)讨论,邀请肿瘤内科、放化疗科、原发肿瘤相关专科的专家一起探讨破局之道。腰椎几乎被掏空的老人,在这里有效缓解了疼痛;股骨头断成两截的患者,在这里成功站了起来……“医院的肿瘤学科、影像科还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胸外科、肛肠外科等近10个肿瘤亚专科是省市重点学科,强大的学科群就是我们进行骨肿瘤诊疗的坚强后盾,目前我院已经为1万多名来院就诊肿瘤患者建立起随访档案,帮助大家及时预判复发风险。”庞清江告诉记者。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学科团队作战能力,去年开始,骨科中心还联合疼痛科、感染内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成立了椎间盘突出和骨感染两大专病中心,集中火力对抗两大类十分棘手的常见疑难病。例如,腰椎发现隐秘脓腔、打了1个月抗生素也无济于事的14岁女孩,终于在这里重获新生;90岁的老爷爷因腰痛彻夜难眠,其他医院一听说他的年龄就连连摇头,最终在中心多学科的保驾护航下成功手术……“两个中心成立一年多时间,已收治了近200例脊柱感染患者、1000余例椎间盘疾病患者,他们当中多数是辗转多家医院救治无果、或者是让基层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高龄、危重、复杂、疑难是共同特征!”庞清江介绍。
3
脊柱、关节两大机器人
助力突破手术“天花板”
未来瞄准数字骨科新赛道
造福更多患者
在骨科中心,两个数据十分亮眼:2025年1月-7月,骨科三四类手术占比高达56.%(手术按难易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一二三四类);三四类日间手术占比高达33.7%,同比增长近200例。
“把高难度手术纳入日间手术范畴,一方面节约了医疗资源,为患者省时省钱,与非日间相比,三四类日间手术平均能给患者省下万余元;另一方面有助于患者快速回归家庭进行后续康复,医院和患者都受益。”
敢于突破的底气,来自快速康复理念的超前引入和微创水平的不断提高。庞清江介绍,早在2014年,中心就尝试让康复医生和骨科医生一起查房,术前参与讨论,术后第一时间进行床边康复。而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脊柱、关节两台手术机器人的先后“加盟”,更是把出血量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像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这类“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住院时间已从1周缩短为1天。
一位来自江西的47岁小儿麻痹症患者为了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行走的愿望,先后去了北京、上海、杭州的大医院,得到的手术方案都是要先截骨,再使用特殊假体,费用高,创伤也非常大。在宁波亲戚的推荐下,患者慕名找到关节外科副主任陈先军团队。面对这一挑战,陈先军团队借助关节置换机器人为患者规划出不需要额外截骨的手术方案。患者在术后第三天便能在步行器的帮助下下地行走。
庞清江介绍,数字技术,特别是手术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医生,但能成为医生眼、脑、手的延伸,帮助医生完成人工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是未来二院骨科乃至整个骨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今后还会有更多机器人上岗,亲骨性肿瘤智能随访系统2.0版也即将上线……”
在他看来,时光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深植于科室血脉中的“铁骨”精神从未改变,“我们手上的工具变了,但那份心气从来没变,敢闯敢拼、敢为人先,这个,机器替代不了。”
这是老一辈医生留给后辈们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二院骨科逐浪前行、永立潮头的源动力。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鲍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