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清晨6点半,象山县鹤浦镇博大船厂。38米高的塔吊驾驶室里,49岁的女操作员董蔓透过对讲机听到熟悉的指令:“左偏5度,降速0.5米/秒!”她娴熟地推动操纵杆,数十吨的船体分段缓缓落向指定位置。地面指挥者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47岁的“浙江工匠”、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博大船厂特种设备部主任白彦章,一个让高空作业者安心的名字……
云端初遇
钢铁巨兽的召唤
时间倒回到1995年盛夏,郑州建筑工地上,17岁的白彦章第一次仰望塔式起重机。来自河南驻马店上蔡县的他,被这个能在高空自由旋转的钢铁巨兽深深吸引。尽管做项目经理的表哥以“太危险”为由拒绝了他的学艺请求,但他却倔强地选择了夜班偷师。
“每到夜班领导不在时,我就缠着师傅爬进驾驶室,跟着他一起学习。”白彦章的记忆清晰如昨。控制台上十几个操纵杆,每个都掌控着不同动作——起钩、落钩、变幅、回转……他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要领,偷学了两三个月后,终于在一次师傅突发肠胃炎时迎来转机。在众人焦灼的目光中,他操作重达3吨的建材平稳升起,精准落位,从此开启了起重工生涯。
2003年3月15日,这个日期深深刻在白彦章记忆中。当时他和妻子从老家来到浙江湖州打工,听说象山鹤浦船厂需要懂操作、会维修的塔吊师傅,便毅然南下。
虽然彼时鹤浦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当他看到林立的塔吊如同钢铁森林,船台上正在成型的巨轮巍峨壮观时,当即认定:“这就是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携手共舞,用爱克服重力
一年后,面对厂里技术工人短缺的困境,白彦章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让做零工的妻子学习塔吊操作。
“不行不行,我恐高!”妻子第一次看到通往38米高空的90度直梯时连连后退,就像天梯一样横亘在她心里。
白彦章走到妻子身后,用宽厚的手掌托住她:“别往下看,我就在你下面。”一步、两步,妻子的手心渗出汗水。38米的高度,他们爬了整整半个小时。
从此,厂里总能看到夫妻俩加班练习的身影:操作舱空间狭窄,夫妻俩就轮换着一站一坐进行操作练习,上厕所不方便,他们就控制饮水,上塔吊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就这样,一个月后,董蔓顺利考取操作资格证,如今只需七八分钟就能敏捷地攀上38米高的操作台。
2007年夏天,一场意外让这个家庭蒙上阴影。跟随白彦章来到象山石浦一家船厂打工的弟弟在高空作业时不慎坠落身亡。
看着父母和侄子痛哭流涕,听着自己的儿子怯生生地说“我每次听到120急救车的声音就很担心,第一时间就给你和妈妈打电话想听到你们的声音”时,白彦章肝肠寸断,同时立下誓言:一定要苦攻技术,确保安全,为了自己和身后所有工友们的家庭幸福!
白天,他紧跟经验丰富的师傅,仔细观察师傅操作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从如何精准调整吊臂角度,到怎样根据吊运物件的重量和形状合理设置起吊速度,他都一一记录下来。
夜晚,他在宿舍里反复研究起重设备的操作手册和各类船舶分段的图纸,分析不同分段的重心位置和吊运要点。遇到复杂的吊运难题,他常常彻夜难眠,脑海中不断模拟吊运过程,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长时间操作控制杆,他的手掌磨出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子,可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凭借这份执着,白彦章从普通的起重工,干到了船厂的特种设备主任。先后拿到高级工证书和技师(二级)证书。从塔式起重机到龙门吊,他都能熟练驾驭。面对复杂的吊运任务,他总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制定出最合理的吊运方案,将一个个巨型船体分段精准无误地吊运至指定位置。曾经让许多起重工望而却步的高难度吊运作业,到了白彦章手中,都能轻松化解,他也成为了大家心目中保障造船进度、安全与质量的“定海神针”。
匠心之巅,播种未来的天空
2017年,在宁波市船舶行业起重设备技能大赛上,白彦章在30米高空操作直径56厘米的圆筒,精准放入地面直径66厘米的圆环中,仅用50秒就完成3个回合起落,夺得桂冠。他创造性发明的“落地翻身法”,解决了起重设备起重量不足的难题,为公司节约吊装费用上百万元。
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团队创造了20多年零事故的纪录。这份坚持让他先后获得“浙江工匠”“宁波首席工人”“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如今,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新人上,提出的起重机司机聘用与管理方案,彻底解决了行业“用人荒”难题。经他带领,已有100多位河南上蔡老乡在鹤浦、石浦的船厂成为技术骨干。
白彦章说:“个人的成长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从53万载重吨到105万载重吨,鹤浦镇的船舶产业生产能力的跃升之路,正是由这样无数个平凡而不平凡的劳动者共同铸就。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王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