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才良:千年泥金彩漆技艺的“摆渡人”

黄才良在上漆。记者 张贻富 摄

黄才良的十里红妆系列泥金彩漆。受访者供图

宁海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工作室,花木扶疏,光影斑驳。黄才良俯身案前,竹刀挑起一团泛着温润光泽的漆泥,在朱红天球瓶上轻轻堆塑。指尖起落间,一条鳞爪分明的金龙渐次成型,阳光掠过未贴金的漆泥,在器物表面投下细碎的光影——这是他与泥金彩漆相伴的第五十个年头,案头那本泛黄的《髹饰录》与墙上“山花奖”奖状相映,诉说着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1

漆泥为缘 从少年学徒到技艺守护者

1975年的秋天,17岁的黄才良因一场病告别农活,机缘巧合下拜入老匠人张学笔门下,与泥金彩漆结下不解之缘。初见那些朱漆底上立体的鸳鸯、灵动的瑞龙,他瞬间被吸引:“原来平面的漆料能堆出立体的乾坤,比画画还鲜活。”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这项千年技艺的“摆渡人”。

泥金彩漆的根,深扎在河姆渡文化的土壤里。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早已勾勒出髹漆工艺的雏形;南宋至明清,这项技艺随“十里红妆”婚俗走向鼎盛,大到眠床橱柜,小到提桶果盒,朱漆鎏金的器物里,藏着浙东人家的喜庆与期盼。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婚俗简化让泥金彩漆市场骤缩,全国仅存3位手艺人,黄才良无奈转行木雕,却始终放不下那抹朱红鎏金。

2002年,非遗普查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技艺。黄才良毅然扛起抢救重任,耗时三年走街串巷,从老货市场淘回残缺的“子孙桶”“龙凤花烛”,像拼图般拆解、测绘、试验。最难的是复原漆泥配方,他反复调试生漆、蛎灰、桐油的比例,木锤在石板上敲了上万次,终于找回“捏而不粘、揉而不散”的古法漆泥。当第一套完整复刻的泥金彩漆器物亮相时,他抚摸着器物上的鎏金纹路,仿佛触摸到了千年技艺的脉搏。

2

匠心铸魂 20道工序里的“加法艺术”

“木雕是‘做减法’,削去多余木料;泥金彩漆是‘做加法’,一层漆泥一层天地。”黄才良拿起案头的双龙长梁提桶,指着桶身的纹样解释。这件成为“浙江符号”的作品,凝聚着泥金彩漆“浮花、平花、沉花”三艺的精髓——“浮花”堆塑立体纹样,“平花”勾勒金线,“沉花”镶金隐现,仅堆塑一道工序,就需用三十多把特制工具,在器物上反复雕琢上万次。

工作室里,学徒们正跟着黄才良学习捣漆泥。木锤起落间,漆泥在石板上逐渐变得细腻柔韧,“力道小了有气泡,黏性不够;力道大了会炸开,前功尽弃。”黄才良手把手纠正学徒的姿势,手腕上的老茧见证着岁月的磨砺。他创新改良的漆泥配方,打破了温度限制,在4℃以上均可制作,让这项“娇气”的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堆塑龙角时,黄才良的手法堪称一绝:“先堆内侧隐角,再叠外侧显角,层次错了,龙就没了气势。”竹刀在他手中似有灵性,漆泥表面细密的刀痕如工笔画般精致。

最考验耐心的是贴金环节,需待金底漆干至88%-92%,在暗室中精准贴合金箔,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一件小型作品尚且需要数天,而那套斩获“山花奖”的《十里红妆》系列,从构思到成品耗时两年,20余道工序,每一步都浸透着匠心。

3

薪火相传 让千年漆艺“活”在当下

“留在档案馆里的‘样品’,不是真正的传承,我要为子孙后代留住‘一双手’。” 黄才良深知,技艺的延续在于人。2007年,他与宁海第一职业中学合作开设“泥金彩漆专业班”,编写教材《泥金彩漆技艺(花鸟)实训精解》,将“口传心授”转化为系统化课程。最初40多名学生只剩3人坚持,可他从未放弃,如今已培养200余名学员,9人成为新一代传承人,4人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刚刚过去的暑期里,非遗体验活动如火如荼。游客们围在DIY作坊前,跟着黄才良学习堆泥、贴金,当一件件带着温度的小摆件新鲜出炉,孩子们眼中满是惊喜。“让非遗走出玻璃柜,才能真正走进人心。”黄才良笑着说。

他还与中国美院、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将泥金彩漆元素融入茶具、首饰、家居装饰,开发出的“十里红妆・女儿梦茶器系列”,在2025年“非遗焕新购物月”中惊艳亮相,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国潮好物”。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共富情怀”。黄才良牵头成立“非遗传承助共富”联盟,带动200余名村民参与制作,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在宁海“同心假日学校”,他义务为留守儿童开设非遗体验课,看着孩子们用小手捏出稚嫩的漆泥纹样,他仿佛看到了技艺传承的未来。

4

漆彩流芳 让东方美学走向世界

“泥金彩漆不仅是手艺,更是中国文化的名片。”黄才良的作品,早已跨越山海。2004年,“如意”“自在观音像”被匈牙利总理府珍藏;2018年,《十里红妆》系列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日本,引发“宁海红”热潮;2024年,茶器系列在“一带一路”非遗展上亮相,让世界领略东方漆艺的魅力。

近年来,红妆系列多次参加省、市代表团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成为展示宁波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67岁的黄才良仍在探索。他计划借助技术打造线上展示平台,让千年漆艺跨越地域限制。工作室里,灯光映着他专注的身影,竹刀与漆泥的摩挲声,似在诉说着: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守正创新;而阿拉手艺人的使命,就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记者 张贻富 见习记者 徐嘉胤

2025-09-1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5636.html 1 3 黄才良:千年泥金彩漆技艺的“摆渡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