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教师节前夕,76岁的陈碧霞拎着一箱牛奶和定制的礼物,轻车熟路走进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这里住着她记挂了62年的人——初中班主任乌何何。
“乌老师,我又来看您啦。”陈碧霞的声音带着笑意,今年100岁的乌何何抬起头,脸上绽开笑容,伸手握住她的手。
时光荏苒,当年课堂上的师生,如今都已步入老年,却依旧延续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
1
“乌老师永远是我
最尊敬的人”
“要是没有乌老师,我可能早就辍学了,哪能有后来的日子。”提及这段往事,陈碧霞眼眶泛红,这份恩情她已记了62年。
时光倒回到1963年的慈湖中学,那年,14岁的陈碧霞考入慈湖中学,分到初662班。乌何何是她的班主任,教数学。
彼时,“家庭困难”是压在陈碧霞心头的石头,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养育两个孩子,无力承担学费。就在她动了辍学念头时,乌何何伸出援手,为她向学校申请学费减免,帮她留住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后来的日子里,乌何何的关照不止于学费。上世纪60年代,学生需到妙山农场参加劳动教育,白天割稻子、挑担子,晚上就打地铺睡在仓库里,生活条件艰苦。陈碧霞穿着单薄的鞋子,脚底常被小石子划破。晚上,乌何何坐在她身边,找来药水,用棉球给她擦伤口。
“每当大家疲惫沮丧,乌老师总会组织大家一起唱歌,用开心的歌声驱散阴霾。我会口琴,乌老师常鼓励我一起参与。”陈碧霞回忆。
后来,陈碧霞到黑龙江插队。乌何何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也成为她一生的精神力量。在黑龙江冰天雪地里开荒,她想起乌老师,就觉得“再难也能扛”。
退休后,两人的缘分并未中断。乌何何在小区广场教大家跳舞、24式太极拳,陈碧霞一有空就跟她一起学。
后来乌何何住进养老院,陈碧霞就成了养老院里的“常客”,端午送粽子,中秋拎月饼,偶尔也会带来家常菜。“乌老师最喜欢我做的烤大头菜。”陈碧霞说。
有时,陈碧霞也会带着自己的孙子一起来,“让孩子知道,有位老师曾帮奶奶留住了读书的机会。乌老师永远是我最尊敬的人。”陈碧霞的话语朴素却真挚。
如今,76岁的陈碧霞头发已花白,100岁的乌何何听力略有下降,但两人坐在一起,仍有说不完的话。
从初中时的课堂趣事,到各自的家庭生活,再到养生的日常,“每次来,都像回到了小时候,她还是那个疼我的乌老师”。
2
“你的妈妈是老师呀”
在乌何何老师看来,近30年的教学生涯,是她最珍视的时光。
1949年,她从宁波甬江女子中学毕业后,踏上讲台,先后在江北半浦小学、妙山小学、慈湖中学、妙山中学任教,直到1977年退休。
她的课堂,从不缺温度。学校曾把一个“难教”的学生转到乌何何班上。学生叫向良康,因家庭贫困,上课总走神,换了两个班级都没改善。乌何何没推脱,反复劝勉学生:“你家这么贫困,你想脱离贫困,必须好好学习。”
乌何何每天留他补数学,向良康也渐渐有了转变。在初三数学竞赛中,向良康在200多名学生中考了第16名,之后还顺利考上高中,长大后还成了省内某部门的骨干。多年来,向良康始终铭记恩情,不仅在大小场合提及“全靠乌老师”,每年教师节都会来看望她。
在乌何何的心里,学生甚至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乌何何的女儿曾抱怨:“妈妈总在学校辅导学生,陪我的时间都没有。”乌何何却笑着说:“你的妈妈是老师呀。”
这份“偏爱”,换来了学生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惦念。退休后,乌何何搬到哪里,学生们的牵挂就跟到哪里。
住在小区时,常有学生提着水果上门;住进养老院后,每月都有学生来探望。
刚住进江北步韬养老院时,66届的学生得知消息,20多人商量来看望乌何何老师,但不想给老师带来负担,于是每人带来两个菜,凑成一桌“满汉全席”。偶尔,乌何何也会弹奏电子琴,学生们跟着一起唱歌,仿佛回到了青葱岁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乌何何又转到了南山老年疗养院。
“乌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她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做人。”学生们常说,他们记挂的不只是当年的学业帮助,更是乌老师那份“把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的真诚。
3
她把牵挂串成小金鱼,送给学生们
在乌何何的房间,摆着满满当当的“心意”。学生送的鲜花、手写的贺卡、包装精美的保健品。
“他们总想着我,我也想给他们点什么。”乌何何说,今年年初,她就开始琢磨,百岁生日了,要送学生一份特别的礼物。
今年5月的一天,乌何何刷短视频时,看到有人用珠子串成小金鱼,灵动可爱。“鱼跃龙门,多好的寓意。”她立刻来了精神。
学生们当年读书时,都盼着“跃过龙门”有出息,如今送小金鱼,既藏着祝福,也藏着她对学生的牵挂。
乌何何用手机在淘宝上购买了粉色、绿色的小珠子,每天坐在书桌前,串珠子。“一条小金鱼要串一个多小时,累了就歇,歇完继续做。”
南山老年疗养院的护理员说,有时她劝乌何何别太累,乌何何却摇头:“我得抓紧做,跟学生们约定好了,他们要来的。”
到8月底,她串了100条小金鱼。正好和她的年龄一样,“100条,祝我的学生们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乌何何说。
教师节前夕,来探望的学生陆续收到了这份礼物。86岁的林秀清是乌老师从教后的第一届学生,拿到小金鱼时,林秀清眼眶泛红:“乌老师100岁了,还想着给我们做礼物,这哪里是小金鱼,是老师的心意啊。”
送着送着,乌何何发现小金鱼不够用了。已经快送出一半,还有很多学生没收到。“月底,一些学生约了来看我,我得再做一些。”乌何何笑着说,手里的线穿过珠子,串起的不止是小金鱼,更是一位百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牵挂。
记者 林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