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堂·想象力

大一开学季, 家长要不要送?

扫描二维码可欣赏全文

又到一年开学季,各大高校门口拖着行李箱的新生与家长们,总会让“大一新生开学,父母到底要不要送”这个话题再次升温。

有人觉得孩子成年了该独自闯荡,送学是“过度保护”;也有人认为这是人生难得的亲子时刻,缺席会留下遗憾。

其实,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它无关对错,只关乎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与情感需求。

若真要划分“不必送”的情况,大抵逃不开三类现实考量。

第一种是孩子明确且强烈反对,此时强行陪同反而会适得其反。对渴望证明自己独立的新生来说,父母的出现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被看轻”,甚至在新同学面前感到尴尬,这份不被信任的失落,或许会影响整个入学初期的心情。

第二种是家庭事务实在无法抽身,比如父母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耽误一天就可能造成较大损失。这种情况下,孩子大多能理解父母的无奈,反而会更懂得扛起自己的责任。

第三种则是经济条件拮据,凑齐学费已耗尽心力,额外的路费、住宿费会成为沉重负担。此时把钱用在孩子的校园生活储备上,比“送学”这份仪式感更实在,孩子也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除了这些极端的客观原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更建议家长陪孩子走这一程。

当父母亲手帮孩子把行李搬进宿舍,一起在食堂品尝第一顿饭,一起走过教学楼前的林荫道,这份身临其境的参与,比在家反复叮嘱“照顾好自己”更有说服力。孩子能真切感受到父母的牵挂,父母也能在亲眼见证孩子迈向新阶段后,少一份无端的担忧。

常有声音说“不送学是为了培养独立能力”,甚至将“父母送学”与“孩子不够独立”画上等号。

这种说法不仅片面,更忽略了“独立”的本质——真正的独立,是能在需要时独当一面,也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接纳关爱,而非刻意排斥父母的陪伴。

对考上大学的新生而言,独自整理行李、规划路线、办理报到手续,早已不是难事,这份“考验”的难度,远不及备战高考的万分之一。送不送学,从来不是衡量孩子独立与否的标准。

身边有位朋友的经历让人印象深刻。当年大儿子去南京上大学时,他觉得“男孩子就该自己闯”,便没有送孩子。可后来每次想起孩子独自拖着行李箱走进陌生校园的场景,他都满心愧疚,总觉得对孩子太冷漠。

今年小女儿考上上海的大学,他特意弥补这份遗憾:不仅全家一起送,还提前几天抵达,甚至让已经在南京工作的大儿子也请假赶来,一家人在校园里拍了张全家福。

他说:“也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儿子为当年的‘不送’道了歉。”这份迟来的心意,远比“培养独立”的口号更动人。

2025-09-10 红人堂·想象力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4992.html 1 3 大一开学季, 家长要不要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