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扎根乡土、坚守匠心,用创新思维与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他们是非遗青年创客,也是文化传承的“点火人”。
9月9日,“非遗在宁波·今天我发布”非遗青年创客专场在慈溪市匡堰镇楝树下艺术村落举行。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享了他们投身新型文化业态实践,让青瓷、花丝镶嵌、杨梅加工等非遗技艺“火”在当下、走向世界的故事。本场发布会由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主办,慈溪市政府新闻办、匡堰镇人民政府承办。
文化+制造:让越窑青瓷破圈重生
“传承不是守旧,创新才有未来。”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孙威
孙威与青瓷的缘分,始于他身为瓷匠的父亲孙迈华。在父亲的影响下,孙威大学毕业后毅然来到慈溪,全身心投入到越窑青瓷的研究与烧制工作中。经过无数次艰苦试验,他与团队最终成功烧出已失传千年的秘色瓷,让那份“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意得以再现于世。
2011年,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申报成功的消息传来,他心里格外踏实:“这下,这份千年技艺有了更坚实的保护了。”
此外,孙威还多次前往日本、意大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成功让越窑青瓷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在推动青瓷融入当代生活方面,他大胆创新,通过研发高压注浆等新工艺,攻克了传统青瓷成型的技术难题,将制作品种拓展至茶具、文具、烘干器等上百种日用器皿。他创立的“孙威技能大师工作室”,如今已成为传播青瓷文化、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
在发布环节之后,孙威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惊喜——青瓷鸟哨。这一古老的青瓷乐器于2016年在上林湖后司岙龙窑窑址出土,并由他成功复刻复原。现场,孙威邀请一位观众上台,亲自指导吹奏技巧,教学如何让这枚小巧的器物发出声音。
当清越空灵的鸟鸣声悠然回响于发布会现场,观众们无不为之动容。
文化+乡土:用花丝镶嵌点亮共富路
“只要我们愿意守、愿意创,老手艺就一定能焕发新活力。”
——慈溪市花丝镶嵌传统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高聪
高聪来自东北,如今已成为一名“新慈溪人”。出于对花丝镶嵌这门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宫廷技艺的热爱,2012年,他毅然放弃影视化妆师的工作,来到慈溪潜心钻研技艺。从0.5毫米到0.15毫米,他将花丝做得比发丝更细,成功跨越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大工艺难关。
2020年,高聪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时,被明定陵出土的“六龙三凤冠”所震撼,立志将其复刻。此后3年间,他查阅大量文献、搜寻原始图样与珍贵材料,以纯手工方式打造了帽胎、金龙累丝、凤凰点翠等,最终成功完成了1:1的复刻作品。
高聪说,花费3年时间完成一件精美作品,是源于内心纯粹的热爱。
他不仅致力于复刻文物,还推动花丝镶嵌技艺走向日常生活。他与团队开发的“翠屏幽兰”车载香薰等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售罄。此外,他还将花丝镶嵌与慈溪越窑青瓷相结合,创作出胸针、发簪等一系列新品,为传统工艺注入现代活力。
同时,高聪还在匡堰镇楝树下艺术村落设立了“出瑞山房”工坊,通过招收学员,与当地残联合作,让更多人通过手艺实现致富增收。在他看来,慈溪这片土地成就了他,他希望扎根在这里,为慈溪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文化+农业:让“一月火”变成“四季红”
“我要让慈溪杨梅和我们传承的这门加工技艺,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喜爱。”
——慈溪杨梅加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0后”新农人戚军洋
戚军洋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慈溪“90后”。2013年,梅雨导致杨梅严重滞销,他亲眼目睹父辈梅农的心血白白烂在地里,毅然辞去城市工作,带着全部积蓄返回家乡,立志要为杨梅产业“闯出一条新路”。
他引进智能大棚,借助传感器精准控制温湿度,将杨梅落果率从原先的70%以上大幅降到15%以下,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他贷款建设冷库与冷链系统,将杨梅保鲜期从“以小时计”延长至“按天算”;在杨梅加工技艺上,他推动古法新用,成功推出杨梅汁、蜜饯、气泡酒、茶饮等一系列产品,让杨梅从“一月火”变成“四季红”。
此外,戚军洋还牵头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带动片区2000多户梅农实现户均增收30%。荣获“2025年全国农村电商带头人”称号后,他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老乡亲都能过上好日子。”
专家点评
“一代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派驻在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的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师桂劲松表示。
桂劲松说:“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虽所处的领域不同,但都以‘守正创新’的实践,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创新发展。他们不仅传承技艺,更拓宽了非遗的现代边界——让非遗可见、可用、可感、可富。”记者 吴丹娜 顾佳诚/文 陈结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