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慧:从学生到先生三句话照亮两代教师的初心

林千慧正在给学生上课。通讯员供图

两位老师经常在一起探讨数学。

在宁海中学的校园里,有两位数学老师——杨俊鹏与林千慧,他们是相差10岁的校友,也是共事4年的师徒。

在杨俊鹏倾囊相授的教育智慧中,有三句穿越时光的教育箴言,让林千慧始终铭记,也串联起两代教师的成长轨迹。

他们的故事,交织着个人成长、师恩传递与教育智慧的延续。

如今,他们不仅是教学上的搭档,更是教育传承长链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教学是‘慢功夫’,

要沉下心做”

2022年,林千慧成为宁海中学的一名新教师,面对讲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紧张与青涩写在她的脸上。

“第一堂课,我备课到凌晨,教案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可一进教室,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学生,脑子瞬间空白了几秒。”林千慧回忆起初次登上三尺讲台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彼时,她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略显生硬,对学生的学习反馈也难以迅速做出精准回应。察觉到自身不足的林千慧,内心满是焦虑,“我很想把知识高效地传递给学生,可总感觉差了些火候,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在这时,杨俊鹏老师向她伸出了援手。

“教书不能自己埋头苦教赶进度,上课时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杨俊鹏邀请林千慧去听自己的课,从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到课堂互动、总结归纳,每一个环节都耐心地给她剖析。

林千慧在观摩中深受启发:“杨老师教了我一个实用方法,就是在教案关键处标‘停’字。这提醒我在讲完例题后要停几分钟,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复现解题步骤,走下讲台看他们的书写进度,再决定是否推进。师父经常提醒我:数学教学是‘慢功夫’,要沉下心做。课堂进度不是赶出来的,而是等出来的,等学生跟上思维,教学效果才会落地。”

回到自己的课堂,林千慧开始尝试借鉴杨俊鹏的方法。坚持两周后,学生作业里的基础错误少了大半。

谈起从师父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林千慧感慨道:“这些年,他的较真、他的理念、他的习惯,早已不是知识点,而是融入我职业底色的教育观。比起教学生会做题,更要教他们会思考;比起自己教得好,更要让学生学得活。这份财富,比任何教学技巧都更能支撑我在教学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林千慧逐渐站稳了讲台,教学成果也日益显著。

去年,她在浙江省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评审中荣获一等奖。她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稳步提升,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愈发浓厚。

“别只盯分数,要看见分数背后的人”

今年9月,担任班主任的新身份给林千慧带来了新挑战,也让她对育人目标有了新思考。

杨俊鹏在宁海中学已任教15年,带过多名徒弟,林千慧是其中之一。他带过多届创新班,是宁海中学“青蓝工程”的导师,也是宁海县名师带徒工程的导师。面对林千慧这个年轻的徒弟,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智慧。

“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塑造。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高分,这从来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别只盯分数,要看见分数背后的人。咱们当年也是学生,知道被老师‘看见’有多重要。”杨俊鹏经常这样提醒林千慧。在他看来,学习的过程,更是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对坚韧不拔、永不言弃品格的锤炼。

除教学外,杨俊鹏还常与学生分享正能量社会热点、革命故事及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事迹,他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勉励学生要爱国奉献、创造社会价值。

今年夏天,2025届学生王崇凯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谈及高中生活,他感慨地说:“杨老师让我明白,努力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还有更深远的意义。还有许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林千慧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杨老师让我明白,作为老师,我们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林千慧真诚地说。

“我们一起想办法”

杨俊鹏与林千慧之所以能在教育之路上坚定前行,离不开他们学生时代老师的深远影响。而巧的是,两位老师曾经都是宁海中学的学生,杨俊鹏既是林千慧的学长,也是导师,说起他们的老师,也有共同话题。

杨俊鹏至今对自己的初中班主任王苍龙心怀感恩。“王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杨俊鹏回忆。

当年,家住前童镇的杨俊鹏因优异成绩,进入位于县城的风华书院(现宁海中学初中部)读初中。但首次离家住校的他,一度因想家和对未来迷茫,选择转回镇上的初中。“没想到,王苍龙老师为了劝我回校,在我家里住了整整3天。我特别感动,最终决定重返风华书院。”

自此,杨俊鹏开始发奋学习。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他的成绩迅速提升,不仅考上了理想大学,更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我想成为王苍龙老师那样的人,用鼓励和引导,点燃学生心中对知识的渴望。”杨俊鹏说。

多年后,类似的故事也在杨俊鹏自己身上重现。他曾遇到一名叫小曦(化名)的学生,性格孤僻、无心向学,甚至打算退学。杨俊鹏多次耐心沟通、悉心开导,最终将小曦留在了校园。毕业时,小曦给他留言:“谢谢您当年没有放弃我,是您让我相信,我也可以拥有不一样的未来。”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林千慧从小的心愿。“读小学时就有了当老师的理想,觉得站在讲台上讲课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她回忆道,“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来到宁海中学读高中后,一度有些跟不上,总觉得自己很笨。幸运的是,在那段迷茫时期,我遇到了李建启老师。”

“李老师幽默而富有亲和力,他总是鼓励我们大胆表达,在表达中一点点帮我们建立自信。”李建启对学生的关爱与耐心,深深扎根于林千慧的心中。

在宁海中学的校园里,杨俊鹏与林千慧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在教育传承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者的匠心,为学生们点亮前路,也为教育注入温暖坚实的力量。

正如杨俊鹏所说:“教育的方法一直在变,但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真诚与热爱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是否真的爱教学。”

他曾陪毕业班一起刷题至深夜,也常在学生失利时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这份真诚就像一簇火种,不用多耀眼,却足以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而做老师最幸福的,从来不是教出高分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成为“会思考、有热爱”的人。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卢建鹏

2025-09-10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4968.html 1 3 林千慧:从学生到先生三句话照亮两代教师的初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