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视作品展播活动重点新作《归队》,8月25日登陆CCTV-8黄金强档,9月3日,正式登陆CCTV-1下午档。该剧由高满堂、李立、汝盛、李洲编剧,臧溪川、赵阳执导,胡军、李乃文、陈靖可、袁姗姗、任彬、宋家腾、蒋欣、林永健等主演。其中,宁波人俞宁辉在剧中担任摄影指导。
这部作品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拍摄年代大戏,
就要足够“真”
《归队》以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的革命历史为背景,再现了这支队伍历经十四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峥嵘岁月。不少观众看后表示,《归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足够“真”。
作为摄影指导,俞宁辉主要负责镜头画面的光影和构图,统筹考虑与画面相关的工作。“这部剧最核心的镜头语言就是写实。”他认为,全剧讲述的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因此在光影运用上,并没有采用太过柔和和艺术的光感呈现。
“我们没有刻意去把画面处理得特别柔美。”他举例说,有好几场戏是在冬夜拍摄的,剧组用的就是蜡烛和煤油灯,“主要是不想打破那个年代的色彩基调。”
为了保证真实感,该剧大部分镜头在长白山的林海雪原实景拍摄。据了解,从剧组驻地到拍摄地,最近的车程要一个半小时,最远的要三个小时以上,经常要凌晨三四点出工。即使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团队也坚持实景拍摄,用手持和摇臂配合航拍,捕捉林海雪原的壮美与战场的残酷。
由于拍摄地交通不便,车辆无法通行,剧组只能靠手搬肩扛将设备运送到山林深处。极寒环境对机器性能和工作人员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为此剧组准备了特殊的保温措施,并提前模拟训练。
也正是如此,真实的光影与白山黑水,让屏幕前的观众仿佛置身于长白山。
攀雪山、入老林,用镜头还原历史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讲述东北抗联十四年艰苦抗战的电视剧,《归队》选取东北抗联在“断粮、断援、断联络”三重绝境下的生存状态作为切入点。
为了拍好这部剧,主创团队前期花了很长时间做功课,深入旧址进行采风调研,采访了八十八国际旅的多位后人,结合一手史料打磨剧本,俞宁辉跟随团队走访了多个拍摄地。
“对一部剧而言,但凡涉及季节变化,拍摄的难度都会增加。”俞宁辉说,要在几个月内完成各个季节的转换拍摄,对演员与剧组来说,挑战不小。
拍摄中,剧组不仅要克服极端地貌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还要在夜间抢时拍摄。演员们在深山老林里摸爬滚打,在溪流中涉水前行,亲身经历枪战、爆破、塌方等危险场面。
“记得有一场过河戏,演员需要脱下棉衣下冰水拍摄,他们没有任何怨言,表现出极强的专业精神。还有一些演员为了展现饥饿感,主动控制饮食,保持疲惫状态,这种敬业态度让我印象深刻。”俞宁辉说。
随着拍摄的深入,俞宁辉对东北抗联的历史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剧中有很多细节,例如战士们饿到分食半块饼、在雪地和马粪中捡玉米粒充饥、有人断腿后用“新袜裹残肢”等,展现了抗联战士在绝境中的坚韧不屈。俞宁辉说,这种“小人物见大历史”的创作视角令他非常震撼。
“让我对东北抗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体会到了前辈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次次实景拍摄,也锻炼了我的身体和意志,让我在如何利用自然光、如何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画面质感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俞宁辉说。
希望有机会为家乡拍戏
俞宁辉曾担任多部影视剧的摄影指导,作品多次获奖,其代表作有《春江水暖》《天落水》等。
此次《归队》的创作,他延续了一贯拍摄自然风景的强项。有专业人士评价,在俞宁辉的镜头里,《归队》呈现出的是电影级别的摄影水准,认为他对各种景深的运用十分巧妙,不仅能捕捉到演员的表情,也能让周围的自然背景参与到剧情的呈现上来。
“我们拍的是抗联故事,拍摄团队也像一支抗联队伍一样。”导演臧溪川常这样夸赞。
剧组拍摄历时三个多月,辗转东北多地。“很辛苦,但很值得。”俞宁辉庆幸自己遇到了从业以来最有凝聚力的团队。
近几年,俞宁辉参与的作品包括司法、犯罪悬疑类电视剧和现代场景电影。
“这几年在外面拍戏,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段磨砺,更是一段成长。”回过头来看家乡影视行业的变化,俞宁辉连连称赞,“宁波的影视土壤越来越肥沃了。”
“我是从宁波出去的,内心一直很想念家乡。”他表示,希望有机会可以通过作品来反哺家乡。
记者 施代伟 袁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