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上最小的“主任”,却肩负着最大的责任。他们既要传道授业,也要管“鸡毛蒜皮”;既要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也要沟通期盼殷切的家长。30年的班主任生涯意味着什么?是10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琐碎与坚守,是几代学生的成长与告别,更是一场关于“何以为师”的漫长作答。
9月8日《宁波晚报》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真正走近教育,就会发现,这份“光辉”往往是从最琐碎的事务、最漫长的守望中一点一滴磨砺出来的。讲台三尺,黑板一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支撑教师不断前行的,并非外界的掌声,而是心中那句沉甸甸的自问:何以为师?
一位好老师,首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课堂上循循善诱,教材里精益求精,把复杂的道理讲得浅显,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这些都是对“教书匠心”的极致追求。没有扎实的学识与专业能力,教育就会失去根基。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教育便会变得“干瘪”。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他们承担着更深远的使命——育人。
育人,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体现在一份精心准备的开学礼物里,体现在一张鼓励的笑脸里,也体现在一声耐心的提醒里。那些细微之处,恰恰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教好书,可以让学生考出分数;育好人,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今天,教育环境早已不同于过去。互联网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方式,家庭教育的角色日益凸显,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愈发多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守住教育的初心,在压力与诱惑中坚持“为人师表”,这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时代考题。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传授真知,也要在生活中传递真情;既要点燃学生追逐知识的火焰,更要点亮他们心中的人生灯塔。
教育是一场接力。教师们用自己的时间,成就了学生的未来;用自己的平凡,点亮了孩子的非凡。当孩子们走出校园,仍能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仍能在心底珍藏那份被呵护的温暖,这就是教育最好的注脚。
何以为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担当,润物无声育人的大爱,更是一份对生命的深情呼应。何以为师?既要匠心教书,更要精心育人。教书为才,育人为魂;才与魂兼备,方能无愧“师者”之名。教育的答案,也正书写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