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嘉宁:静待花开 “这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与成就”

盛嘉宁在讲课。受访者供图

▲胡淦老师在课堂上。

9年前,胡淦是慈溪中学循循善诱的生物老师,为少年们推开探索世界的一扇窗;盛嘉宁是讲台下凝神倾听的学生,在胡老师春风化雨的教诲中,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如今,胡淦已成为慈溪市观城中学党总支书记,眉宇间依旧是当年的温和与智慧;那个曾经的少年盛嘉宁,也站上了母校慈溪中学的讲台,成为一名物理教师。

时光流转,身份更迭,从师生到同行,变的是岁月与角色,不变的,是两代人对教育“慢艺术”的坚守。

2017年,慈溪中学高一新生开学日,盛嘉宁在教室门口第一次见到了他的班主任兼生物老师胡淦。

“他身材高大,穿着整齐的格子衬衫,眼神明亮,声音浑厚,说话不紧不慢,微笑着迎接我们。”盛嘉宁对初见胡淦老师的细节记忆犹新,当时他就觉得,这一定是一位既有威严又不失温和的老师。

这份温和,在之后的日子里化作具象的守护,温暖了盛嘉宁的整个高中时代。

最难忘的,是高一下学期期末。盛嘉宁不幸感染水痘,必须在家隔离。复习的关键时期突然“掉队”,让他内心充满焦虑。然而,他的课业并没有因此中断。胡淦老师每天都会将各科作业和复习资料整理好,放到学校门卫室,由盛嘉宁的父亲取回。次日,批改好的作业又会经由同样的路径返回。这条由胡淦老师不辞辛劳搭建起的特殊“传送带”, 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踏实与安心。

期末考试来临,按规定盛嘉宁仍需隔离。就在他不知所措时,胡淦老师作出了安排:在校友接待室单独设置考场,亲自为他监考。

“那是我参加过的最特别、最艰难但也是最安心的一场考试。”盛嘉宁回忆道,空旷的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的沙沙声和老师安静的陪伴。

当记者向胡淦老师问起这段往事时,他十分淡然:“他不提的话,我真的不记得了……当时也没想到这么多,作为老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他看来,这只是一名教师应尽的本分。但正是这种融于日常、润物无声的“本分”,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最深的印记,种下了最善的种子。

而这种“本分”的核心,是盛嘉宁眼中胡淦老师“无限的耐心”。

“他脸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耐烦或恼怒的表情,总是笑盈盈的。”盛嘉宁说,即便学生们熄灯后聊天被抓,胡老师也从不厉声呵斥,而是选择“花10倍的精力和时间”,和一群正值叛逆期的毛头小子耐心讲道理。他表情诚恳,语气真挚,总能让学生们心服口服。

在胡淦老师看来,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它需要依循时节、静待花开。这种“慢艺术”,在当下这个追求速成的“快”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一场特殊考试

与“永不恼怒”的耐心

师道传承,不仅是温暖的师生情谊,更是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共鸣与延续。

学生时代,盛嘉宁就折服于胡淦老师“生活化、系统化”的生物课堂。胡老师善于用生产生活的例子让知识落地,用清晰的框架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更会在课上介绍中国前沿生物科技,注重思政教育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今,在慈溪中学的物理课堂上,盛嘉宁正借鉴着从胡老师那里学来的“教学真经”。

讲到“共点力的合成”时, 盛嘉宁会请学生扮演“大力士”,亲身体验拉书包的感觉;讲解“静电平衡”时,他让学生体验范氏起电机,看着头发竖起变成“金毛狮王”。虽然准备实验辛苦,但效果极佳,学生们都说“物理课超好玩”。他也学着在复习时将知识点、方法模型进行分类整理,并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而更深层次的传承,发生在身份转换之后的理解与共鸣。有一个瞬间,让他突然穿透时光,真正读懂了当年的老师。

一次期中考试后,一位平时认真但成绩不理想的女生委屈地对他说:“老师,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考不好。”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胡老师当年为什么总是那么耐心。”盛嘉宁想起自己高一生物考砸后,被叫到办公室的情景。原以为会挨批,胡淦老师却指着他的试卷说:“这道题虽然做错了,但你的解题思路很有创意。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创意能不能用在正确的地方?”

“现在我才明白,那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在否定中寻找肯定,在挫折中发现价值。”如今,盛嘉宁也开始用这种眼光看待学生。一个思维跳脱、总不按常理解题的学生,虽然常出错,但盛嘉宁看到了他思路的新颖与灵光。他耐心地顺着学生的思路思考,再指出错误。这份看见与尊重,让那个学生物理成绩提高很快,并且对学习充满信心。

“学生能够认同我的教学方式,能够理解我,而且他也能够去实践,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激励。”胡淦老师得知盛嘉宁不仅回到家乡任教,更在教学中延续着自己的方法时,欣慰地表示:“这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与成就。”

当我成了你

才真正理解你

耐心耕耘 静待教育之花绽放

1996年从慈溪中学毕业,2000年回归母校执教,2018年担任慈溪中学副校长,2021年成为慈溪市观城中学党总支书记,胡淦的25年教育生涯,历经时代变迁,却始终坚守着教育的“慢”规律。

面对当下普遍的社会焦虑和内卷,他更加笃信耐心的力量。

“不管哪个时代,都需要有耐心。学生的认知有规律,接受、认识一个新事物是需要时间的……在当下比较‘卷’的情况下,更需要有耐心,否则只会加剧焦虑。”

他形象地比喻,教育是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误导,起跑快慢在漫长的终身学习时代里,并非人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他认为,安全感和幸福感是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他在观城中学倡导“共建师生幸福家园”的愿景,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理念,与他当年对盛嘉宁那代学生的耐心守护一脉相承。

对于盛嘉宁这样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胡淦寄语他们能“乐教爱生”,对学生怀有仁爱之心是教师职业长久发展的根基,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利他之心。

这些教诲,盛嘉宁牢记于心。 “我希望成为像胡老师那样‘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老师。”他清晰地规划着自己的三条成长路径:第一,做“点燃型”教师,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把课堂还给学生动手探究;第二,做“陪伴型”教师,进行深度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情感,拥有静待花开的耐心;第三,做“成长型”教师,坚持教学反思,每年学习新技能,目前正钻研PBL教学模式。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这条路上,变的是一代代学生的面孔与时代的风貌,不变的,是那份“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师者初心。

记者 马亭亭

2025-09-09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4638.html 1 3 盛嘉宁:静待花开 “这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与成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