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班主任是世上最小的“主任”,却肩负着最大的责任。他们既要传道授业,也要管“鸡毛蒜皮”;既要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也要沟通期盼殷切的家长。
30年的班主任生涯意味着什么?是10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琐碎与坚守,是几代学生的成长与告别,更是一场关于“何以为师”的漫长作答。
在宁波,有这样一群教师,她们用30年的光阴,写下了自己的答案。
1
宓春丽的“墨香开学礼”
8月31日,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迎来开学日,宓春丽老师也开启了她班主任生涯的第32个年头。
在开学第一课上,她给同学们带来了“专属扇”,每一把团扇都由她亲笔题写,墨香中传递着期许与祝福。
1990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宓春丽踏上讲台,至今已有35年,她担任班主任31年,是目前学校班主任队伍中最年长的女教师。很多人说:“这么大年龄了,可以不用做班主任了。”但她依然活跃在班主任教育一线,累并快乐着。
在她看来,班主任工作虽烦琐,却也是最光荣、最能与学生交心的工作。因此,她始终用“心”做事,以“爱”育人。
2016年,她接手一年级新生时,萌生了一个念头:每年开学送每个学生一份礼物。从此,这份约定成了她与学生之间最美的联结。
第一年,她送出印有校徽和“我是小学生啦!”的T恤;第二年,是定制的姓名章;第三年,是刻有名字的钢笔。
之后,她开始发挥书法特长,为每个学生写书签、绘团扇、题藏字联。每一幅作品都工整落款、盖章系丝,郑重如礼。
礼物虽轻,却都凝结着心思与爱意,更是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专属记忆。这份坚持了10年的“浪漫开学礼”曾被多家媒体报道,而她只是谦逊地说:“我只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给孩子们多一个期待开学的理由。”
30多年来,她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被评为慈溪市文明班集体。但她更在意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爱、感恩与坚持。她说:“教育是细水长流的事,我愿意做那个默默浇灌的人。”
2
李意娟的“班级小报纸”
宁海县潘天寿小学的李意娟老师,已经当了31年班主任。
她始终坚持以“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用心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爱上阅读与写作,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李意娟带领学生开启“绘画日记”之旅——学生们用画笔与文字记录家庭生活、校园趣事。
同时,她鼓励家长共同参与:一起做树叶贴画、陪伴“草头娃娃”生长、参与户外活动…… 李意娟说:“这不仅是培养孩子说话和‘写话’的习惯,更是为亲子之间多创造一些温暖的陪伴时光。”
如今,班级公众号定期推送优秀作品,家委会还成立“编辑部”,将孩子们的图文整理成一份“拾光小报”,打印后人手一份。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出来,孩子们眼里有光。
“教育不是独奏,而是合奏。”从教31年来,李意娟一直秉持这一理念,特别注重家校共育。
她通过组建班级家委会、开展“家长进课堂”等活动,有效地搭建起家校之间的桥梁。她还曾创新设计出“家校联系本”,不仅记录作业,还设有“学生说”“家长说”和“教师说”,让老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促进家校、师生、亲子之间的沟通。
李意娟常说:“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于是,她带学生走进博物馆、探访古镇、参观电厂,在学校里栽种萝卜和土豆……“玩中学,学中玩”成为她班级的鲜明风格。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也让家长看到孩子在课堂之外的闪光点。同时,这些也成为了学生们在绘画日记和家校本中最常见的记录内容,是他们成长路上的温暖定格。
3
徐柳亚的“众筹赞美式家访”
班主任工作以繁琐、辛苦著称,很多老师都不大乐意当班主任,然而,30年来,鄞州区华泰小学的徐柳亚老师,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她因此被同事形容为“能在繁复中优雅起舞”的人。
徐柳亚自1995年从教起就担任班主任,至今不曾离开。
她的班主任哲学,是一个“XIN”字:既代表“心”,也寓意“新”。她说,班主任是“读人”的事业,要读学生、读家长、读教师。而她的核心任务,是“读”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光。
家访是所有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但徐柳亚不断尝试新方式:书信家访、网络沟通、主题沙龙……传统的上门家访她也始终坚持。
2021年寒假,她做了一次大胆的新尝试——“众筹赞美式家访”。
她不再独自上门,而是组织5名学生和家长组成“赞美小队”,一起到被访学生家中,轮流夸赞孩子的优点。有学生热心帮同学端饭,有孩子悄悄给流浪者买饭团,有男孩在奶奶生病时紧紧搀扶……这些日常中被忽略的细节,在众人的讲述中成了闪光的故事。
有孩子在家访结束后激动地说:“老师,我的心都要飞起来了!”有家长坦言:“我从来没想过,孩子有这么多优点。”还有家庭因此开始每天一起“找优点”,亲子关系显著改善。
徐柳亚表示,家访要送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她坚持“公开送赞美、私下提建议”,用肯定代替批评,用发现代替指责。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增强自信,更让家长学会了正向激励。
她常说:“班主任不是‘管’人的,是‘懂’人的。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听到他们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十年,足以让青丝染霜、让初心结果。
宓春丽、李意娟、徐柳亚,她们用不同的方式回应着同一个命题:何以为师?是细水长流的温暖,是家校携手的信任,是读懂人心的智慧,更是在平凡琐碎中,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灵魂温暖灵魂的坚守。
这些答案或许无声,却早已写在一份份开学礼物中、一个个班级活动里、一句句真诚赞美里。而最好的回馈,莫过于孩子们走过半生,仍记得那些被爱照亮的瞬间。
记者 马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