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这是一千年前的瓷片呀!”

“上手”越窑青瓷让现场沸腾了

市民亲手触摸青瓷标本原件。 记者 崔引 摄

9月5日下午,2025宁波“港城文化探源”公众考古系列第二期活动在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本期活动主题为“去上林湖,上手‘摸’陶瓷”,除了参观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与荷花芯窑址外,在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的安排下,派粉还获得了一个特殊福利——由工作人员从博物馆库房取出多件青瓷标本原件,安排大家零距离触摸赏玩,感受千年瓷片的重量、温度和手感。

“哇!这真的是一千年前的瓷片呀!”“太难得了!”得知在大家手上的,是千年前由窑工们费心烧造的越窑青瓷残片,活动现场沸腾了。

与唐宋青瓷残片亲密接触

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于2017年。当时上林湖畔的后司岙窑址完成发掘不久,上林湖越窑遗址又和永丰库遗址、天童寺、保国寺一起被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单。在此背景下,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遗址边的博物馆同步落成,迄今对外免费开放已达8年。

“久闻上林湖大名,但也只是纸面上看看,今天甬派、宁波晚报给我们一个身临其境的机会,真的是大开眼界。”69岁的李定鋆先生看到报名信息后,强烈要求参加,“越窑青瓷最负盛名的是‘秘色瓷’,以前一直觉得是只供皇室使用的神秘瓷器,只有在陵墓或者西安那边能看到,听了讲解才知道‘秘色瓷’是上林湖越窑的一种特殊工艺,在我们这里的遗址还留下大量的秘色瓷碎片。我感觉它们的色泽特别清澈光亮,不愧是瓷器中的珍品。”

作为当天的“彩蛋”环节,20多位市民在博物馆会议室与越窑青瓷“亲密接触”。

“我们从库房里拿了二三十件样本出来,都是在田野调查、文物普查时征集、采集到的瓷器文物标本。”上林湖越窑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是碎片,但仍能辨认出是过去碗、盘、盒、盖等器型的残件,里面有一套是‘装烧’(指瓷器烧造过程中生坯在窑内的摆放组装方式及支垫具使用方法)时候烧坏的样品,大家可以看到瓷器烧造时叠烧的组合样式,基本上是晚唐、五代到南宋时期的样本。”

“第一次‘摸’到一千年前的瓷片,真是太难得了!”观众乔红表示,“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怎么辨别唐代的瓷器,像这种有‘玉璧底’的就是唐代的。还有上面的花纹,老师告诉我们是‘鹦鹉纹’,很有时代特色。”听完讲解,乔红口中也开始“蹦”出专业名词。

上林湖越窑考古遗址公园还在进一步建设

上林湖越窑青瓷自东汉中期创烧,东晋、南朝以来一直持续小规模生产。

从唐中晚期开始,上林湖越窑烧造迎来繁荣时期,并持续到北宋早期。这一时期的上林湖,还烧制出了最高等级的越窑青瓷——秘色瓷,把青瓷制作技艺推向巅峰。南宋中期之后,上林湖越窑青瓷产业因多种原因,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50至80年代,经过多次大规模田野调查,上林湖作为越窑中心窑场的地位被确定,同时全国各地也陆续出士了各种越窑瓷器,与上林湖越窑遥相呼应。

1987年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重现于世,第一次将器物与文字对应,向世人揭开了“秘色”的面纱。

20世纪90年代,越窑迎来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先后完成荷花芯(前后两次)、马溪滩,古银锭湖寺龙口和白洋湖石马弄等窑址的考古工作,为我们了解越窑青瓷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依据。

2015年10月起展开的后司岙窑址发掘,更是上林湖考古发掘史上的里程碑,不仅直接确定了秘色瓷的原产地,还发现了完整的作坊“生产链”,法门寺地宫出士的净水瓶、葵口碗,在后司岙窑址中都发现了相同器型的残片。

当天活动,大家主要参观的是荷花芯唐代龙窑遗迹。

荷花芯窑址是越窑繁荣时期的历史见证,面湖倚山而卧,风景秀丽。火膛、投柴口如何控制窑内温度,不同的温度会给青瓷带来什么样的颜色变化?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看似简单的窑址遗迹被赋予丰富的想象。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上林湖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等待着的湖泊。”观众林意荣说。“返程时回望湖面波光,与馆中瓷色相映,方懂这‘千峰翠色’,是自然馈赠与人类巧思共同熔铸的永恒。”观众飞廉表示。

记者了解到,整个上林湖越窑国家古遗址公园目前仍在建设中,像后司岙窑址目前主要靠水路抵达,船不常开也不太方便。“我们在争取,希望让后司岙也变成大家可以参观的点,可能会另外开辟陆上游线。”工作人员说。

记者 顾嘉懿 实习生 毛梓恺

2025-09-06 “上手”越窑青瓷让现场沸腾了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4343.html 1 3 “ 哇!这是一千年前的瓷片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