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这么小的事,对咱们家而言却是天大的难事。”87岁的王淑芬(化名)因腿脚不便,无法带60岁残疾女儿去理发,眼眶泛红。
在鄞州,像王奶奶家这样的“以老养残”家庭并非个例。年迈父母既是低保户,又是成年残疾子女唯一的依靠,他们被生活的多重压力裹挟,沦为“困中之困”。
自今年6月以来,鄞州区“暖心相伴——以老养残家庭照护支持项目”应需而生,一场跨越百户家庭的温暖帮扶就此展开。
入户摸排,发现“隐秘的困境”
“我们从6月开始,累计走访了100户家庭,均为智力、精神残疾等级在一至三级的低保家庭,每户都藏着不为人知的难处。”“暖心相伴”项目负责人、宁波市和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莹说。
社工们通过面对面沟通、实地查看,不仅记录下助浴、理发、居家保洁等基础生活需求,更发现了藏在日常背后的“深层难题”——
有的家庭想了解民政、残联、医保等多部门政策却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老年照护者自身健康亮红灯,还得操心残疾子女的就医问题;更有家庭被“余生托付”的焦虑笼罩,不知道自己离世后,残疾子女该何去何从。
“这些需求看上去简单,但单靠一个部门、一家机构根本解决不了。”李莹分析,入户摸排的过程,让团队更清晰地看到 “以老养残” 家庭的困境远比想象中复杂。
小事入手,解决困境家庭的照护难题
在鄞州区潘火街道,王淑芬的烦恼曾持续了一整个夏天。因腰腿不便,她没法带60岁的残疾女儿出门理发,“想找个上门的师傅,可问了好几家都不愿意来”。社工得知后,第一时间上门提供理发服务。
比“理发难”更危险的,是用药安全隐患。鄞州东胜街道一对均患病且不识字的母女,曾误将泻药当作止泻药服用,导致严重腹泻脱水;平时吃药也常出现漏服、多服的情况。
和源社工发现后,联系专业药剂师上门,不仅手把手教母女俩识别药品、掌握用药剂量,还为她们配备了专用分药盒,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如今,母女俩再也不用为“吃错药”发愁。
“这些看似细碎的小事,却是他们生活里的‘头等大事’。”社工杨琴说,每解决一个小问题,就能让这些家庭多一分安全感。
长效兜底,
为“余生托付”寻找出路
“我走了以后,孩子该怎么办?”这是鄞州东胜街道刘纲(化名)心中最大的痛。
早年丧偶的他身患癌症,唯一的孩子患有智力残疾,他曾想带着孩子一起入住养老院,却因找不到监护人被多家机构婉拒。“无奈”,是他跟社工倾诉时说得最多的词。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李莹介绍,“余生托付”是独生子女“以老养残”家庭共同的焦虑。
“在北京,已有养老院在探索从‘以老养残’到‘老残双养’的模式转变,这其中涉及法律、信托、社会监护机构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今年这些机构在宁波均已具备,通过法律程序,将社会监护机构认定为老人及其残疾孩子的监护人后,以老养残家庭就有机会入住养老院。”李莹说。
目前,该项目依托鄞州区助联体平台,构建起“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形成从“发现难题”到“解决难题”的闭环。
“我们希望引入更多可持续的社会资源和慈善力量,让每一户‘以老养残’家庭都能感受到,余生有靠,未来有光。”李莹说。
记者 林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