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军:让AI“理解”并“感知”物理世界曾文军教授是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副校长。他深耕“空间智能”领域——即让AI像人一样,跨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真正“理解”并“感知”物理世界。“我们熟悉的语言能力,仅仅是AI的‘冰山一角’。”曾文军表示,人们超90%的交互行为发生在三维物理空间。工厂机械臂要识别零件位置、智能驾驶要预判碰撞轨迹、家庭机器人要理解行为指令等场景,都要求AI具备空间理解能力。曾文军指出,目前空间智能的落地仍面临数据、算力、算法等层面的系统性挑战,而更棘手的是数据隐私与伦理治理。对此,他建议宁波由政府牵头打造多模态数据标注中心,加速算力生态建设,并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顶尖研究者,共同破解算法瓶颈。今年,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启动首届招生,目标是培养全方位创新型复合人才。曾文军表示:“我们鼓励学生本科期间就进入老师的实验室,了解什么是科研创新;鼓励他们到企业实习、到国外交流。只有当学生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性,才能诞生改变行业的奇思妙想。”记者 施文
孙海:推动工业互联网与AI“双向奔赴”当前,AI正赋能新型工业化。在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海博士看来,工业互联网与AI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在于数据与算法的双向协同,另一方面则是操作技术(OT)与信息技术(IT)的双向融合。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的状态,最大的难点在于工业协议的对接和数据标准的统一。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电信推出自研的采控一体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上传、系统控制、指令下发的闭环,并推出星辰AI大模型和星辰MaaS平台,服务“AI+智能制造”。“比如,我们提供节能管控大模型,可以根据生产节奏,调整工厂空压机的生产频率,实现节能减排;还有纺织智能体根据知识库,分析摄像头采集的织布数据,优化纺织大圆机的工作参数,使运作效率提升20%-30%。”孙海举例道。关于制造业大市宁波如何用AI赋能生产,孙海建议,一是找到合适的场景,二是确保有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模型训练,三是场景要具备可优化提升的价值,“制造业企业必须培养既懂生产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让高效、绿色、智能的生产模式照进现实。”记者 严瑾
严昱超:AI革命是“硅基”与“碳基”文明的融合之路当下,一个“人人为AI、事事连AI”的时代悄然到来。在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专家严昱超博士看来,AI正从“工具”进化为“助手”,从“辅助”迈向自主,成为重塑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严昱超带领团队先后开发了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平台”,汇聚450多项行业大模型、超500项智慧应用,为工业、医疗、政务、教育、金融等领域构建全场景AI服务;研发针对社会综合治理检测的大模型“望月”,已在低空巡检中展示强大能力。“我们正站在‘硅基文明’(AI)和‘碳基文明’(人类)融合交汇的路口。”严昱超说,“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流程AR化,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服务模式的根本变革。”严昱超认为,对于宁波而言,目前AI落地最大的“堵点”不是技术而是人才——宁波有算力、有场景,却缺乏能把两者“串”起来的人。他建议企业,一是“自己先干”,边干边学;二是“结对子”,在政府牵头下,由运营商、互联网公司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记者 施文
王晓思:人工智能重塑工业制造2025年,人工智能(AI)正从“技术概念”迈向“产业核心”。在中国联通人工智能首席专家王晓思博士看来,我们正站在由大语言模型引领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起点,这场变革不仅重塑软件与人类的交互方式,更将深度重构工业制造的底层逻辑。王晓思指出,随着人机交互模式从图形用户界面(GUI)转变为语言用户界面(LUI),未来,新能源汽车、手机、家电甚至潮玩,都能成为AI原生的智能化终端产品。目前,中国联通已全面实施“ALL in AI(全面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网络服务、公众产品、政企服务。而在工业领域,AI已覆盖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五大环节。王晓思指出:“如果说大模型赋予机器‘思考’能力,那么具身智能则是让AI真正‘动起来’,从而提升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并降低安全隐患。”王晓思认为,作为制造业重镇的宁波,要想打通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企业与服务商“联合共创”。为此,中国联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期望在场景中发挥人工智能的最大价值。记者 施文
柴志伟:AI“军备”竞赛,得数据者为王当前,AI正重塑千行百业。宁波深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AI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从内容生产、处理、分发到客户运营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在深擎科技总经理、上海人工智能开发实验室负责人柴志伟看来,AI正推动金融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转变——就像医院的分诊台,智能代理能通过互动引导明确用户需求,预测和提供复杂的服务。目前,深擎科技运用数字化内容运营解决方案,开发涵盖金融内容创作、员工生产力提升、投资顾问仪表盘等20多个应用场景。如内容科技产品“穿云箭”,利用AI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提升券商和大型银行APP的内容利用率、用户参与度和金融产品销售率。“如今的市场,是AI技术的‘军备竞赛’,而数据是AI模型训练的核心,尤其是行业特定数据和专家知识,对开发垂直领域模型至关重要。”柴志伟认为,宁波应利用好在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先天优势,搭上AI的“顺风车”,将“蛋糕”做大做好。记者 施文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重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城市形态。作为制造业强市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宁波正加速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应用等新兴“赛道”,撬动“数”与“智”的深度融合发展。
在智博会开幕前夕,宁波晚报、东南财金、甬派联合策划“数说微访谈”第三季专题报道,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热点议题,专访数字经济领域权威专家与领军者,分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宁波实践”,畅谈对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