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还未退,转眼暑假却结束了,莘莘学子纷纷踏入课堂,新的学期开始了。
对于中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和大一新生来说,此刻的心情肯定是憧憬、愉悦的心情占了大多数。这些天参加几次亲朋好友邀请的上学宴,想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当然我指的主要还是物质层面。
回想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上学那会儿还没上学宴这一说。等到新学期快开学了,父母就张罗着做“上学金团”,大概在开学前十来天就开始做。一大早,母亲叫来几位邻居帮忙,先把米厂加工来的米粉,将其与艾叶搅拌在一起蒸熟,男的在捣臼上把这金团粉打匀后,女人们就可以做金团了。做金团的方法很简单,在分成一个个的金团粉中嵌入芝麻馅或豆沙馅,放在刻有状元帽图案的印板上压一下,我们小孩子再帮忙将其在松花粉上擂(宁波话,滚的意思)一下,“上学金团”就做好了。
还有一种开学时送读书郎的糕点叫“状元糕”。我爸是做糕饼的老师傅,早的时候经常有条件好的邻居找我爸做“状元糕”。我爸先把大米在铁镬中炒熟,然后到米厂加工磨成粉,放上白糖和其他调料。把米粉拌好后,用专用的状元糕印板做好糕饼,然后在家里的火缸上烘干就成。“状元糕”有一股米粉特有的香味,松脆香甜,是开学季送亲友的上佳礼品。
我家的“上学金团”做好了,母亲和姐姐就拿着到村里每户人家去分,每家2个,剩下的给亲戚家送去,让大家知道家里有孩子上学了。那时候,物质贫乏,亲戚朋友回赠的东西是不多的,而且大部分人家是不用还礼的。按照我老家的风俗,小孩子上小学了,书包是要做嫂嫂的买的,两位哥哥和我年龄差不多,自然没有成家,那就由堂房嫂嫂买给我。记得住在隔壁的堂嫂在供销社百货店给我买了一只布书包,上面写着“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字样。书包不大,分两隔,里隔放笔和自己做的文具——小竹棒,做数学题时数数用的,外隔放书。那时候小学生课本也不多。我一个书包用了4年,到五年级时才买了个帆布书包。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一般人家都有了点积余,自己做“上学金团”的人家少了,大部分是到集市上去买。后来,慢慢地邻里之间送金团的少了,基本上是亲戚朋友间送一下,而还礼则越来越多。于是,孩子上小学,开始流行在家里办“上学酒”,叫上送过礼的亲戚朋友来家里聚聚,以表谢意。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能考上大学的学子很少,那时考上中专就算是“国家干部”了。一所中学有十来名学生考上大学,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大学生叫“天之骄子”,名副其实。孩子考上大学了,做父母的自然要热闹一番,邀请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摆酒席庆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高校扩招,考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大学酒”开始流行,办酒席从家里搬到了酒店。每年毕业季、开学季,各个酒店纷纷推出“谢师宴”“上学宴”,十年前就达到了高峰。送的礼品也从实物发展到了红包。
反倒是这几年,办“大学酒”的人家渐渐少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化。他们会让准大学生们外出旅游或趁假期学车、勤工俭学。我想,这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