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小时内全身血液都换了一遍 多学科团队救回车祸重伤患者

患者一家给医护团队送上锦旗。

“医生,救救他,救救他!”8月的一个傍晚,一阵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打破了奉化区人民医院急诊室的平静。54岁的老张(化名)在行车途中为避让车辆发生翻车事故,被紧急送至奉化区人民医院时,已陷入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的危急状态,血压一度无法测出,生命体征持续下滑,死神正步步紧逼。

1

表面看不出来,实际危在旦夕

当晚6点50分,该院的创伤绿色通道已经启动。该院普外一科王东海主任医师刚赶到急诊,一眼就注意到老张的异常:“他身上没看到大伤口,可肚子却越鼓越硬,还一个劲冒冷汗,手摸上去冰凉。这是典型的内出血症状,血都积在腹部,表面看不出来,其实已经很危险了。”

没等家属完全平复情绪,CT检查已经安排妥当。片子出来时,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揪紧了心:老张小肠旁边的系膜(连接小肠和腹腔的组织)像被扯破的布,大范围撕裂,两段小肠因为缺血,颜色已经变成暗紫色,再拖下去就要坏死;更要命的是,腹腔里的大血管也破了,积血和血凝块把肚子撑得老高,初步估算出血量已经有几千毫升。“必须马上手术!再晚几分钟,人可能就救不回来了!”王东海当机立断。

当晚7时,手术室的灯亮了。王东海带着李明鑫、沈伟男、纪宏超三位医生上台,刚打开老张的腹腔,暗红色的积血就涌了出来。“比预想的还严重!系膜撕裂范围更大,坏死的小肠有100厘米长,好几处血管还在流血!” 王东海一边说,一边快速安排,“结扎、分离、切除,每一步都要稳、准、快。”

手术台上,医护人员的动作没停过:麻醉科医生眼睛盯着监护仪,血压稍微往下掉一点,就赶紧调整用药;输血科的血袋一袋接一袋送进来,输进去的血很快补充了老张流失的量。

到当晚11时,老张的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护士清点血袋才发现,老张总共失血量超过5000ml,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也就是说,他身体里的血几乎被“换”了一遍。走出手术室时,王东海松了一口气,“麻醉科控住了血压,输血科没断过血,手术室配合得特别快,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2

术后再起波澜,多学科会诊给出救治方案

手术后,老张被直接送进ICU。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他的情况一天天好转:第二天早上能睁开眼睛,跟护士点头;第三天意识完全清醒,顺利转回了普通病房。家属本来以为能松口气,可术后第五天的CT复查,又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片子显示,老张后腹膜还有血肿没消,主动脉损伤的地方,还长出了一小块血栓。“这就难办了:要止血,就不能用让血液不凝固的药(抗凝药);可血栓不处理,万一堵了主动脉,又是致命的。”ICU医生解释。

王东海立刻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把血管外科、影像科、药学部的专家都请过来会诊。大家对着片子讨论后最后定了方案:先不用抗凝药,保守治疗,每小时测一次凝血功能,密切盯着血肿和血栓的变化,等血肿稳定了,再用介入手术把血栓去掉,这样风险最低。

“现在的流程比以前快太多了。”王东海忍不住和过去比,“以前遇到这种病人,得先请胃肠外科或肝胆外科的医生来会诊,确定哪个脏器出血,再安排手术;现在不一样,患者一送过来,手术、麻醉、输血科的人就已经在急诊待命,省下来的时间就是救命的关键。”

目前,老张恢复状况良好,已能下床活动。原本计划近日出院的他,因腹腔腹主动脉至髂血管的大动脉处仍有血栓,需转至该院血管外科接受进一步腔内介入治疗。

奉化区人民医院医疗分管副院长陈凯表示,此次抢救的成功,不仅是对医院多学科团队应急处置能力与协作水平的“极限测试”,也体现了医院在危重创伤救治领域的技术实力。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马碧幸 文/摄

2025-09-0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3856.html 1 3 几小时内全身血液都换了一遍 多学科团队救回车祸重伤患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