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平民视角和深刻的历史思考,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9月1日下午,电影《南京照相馆》编剧张珂来到宁波,从另一个角度为观众继续呈现《南京照相馆》在大银幕之外的精彩故事。
“电影不是纯娱乐的产品,电影与观众接触广泛,它承载着历史责任。”张珂说。
谈及此次宁波之行,张珂笑称自己与这座城市早有奇妙的缘分。
1
以照片为切口,讲述平凡人的英雄时刻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藏身于“吉祥照相馆”,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保存并运送日军屠城罪证照片的故事。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小小的切口——照片。”张珂说。
张珂擅长在战争背景下用细腻笔触塑造生动群像,通过环环相扣的细节和道具符号深深打动观众。编剧代表作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志愿军》《革命者》等。
而《南京照相馆》与他以往作品都不相同。张珂提到,这部电影更多是讲普通人的故事。正因为是普通人,所以他们力求自保。“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当他们发现了血淋淋的事实时,他们决定把这些照片带出去,要把罪行公之于众,那么他们成了平凡的英雄。”张珂说。
被问及为何将故事设定在照相馆这一特定空间时,他坦言,通过照相馆这一小切口,以照片为线索串联起平民群像的命运网,反而能实现“以小见大”的情感共鸣。“当电影进入了新时代,如何用更好的角度来创作,成了我们第一个要完成的任务。”张珂说。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暴行场景的处理力求“克制”,对此张珂表示,这是创作团队的共识,“我们不渲染暴力,如何处理大屠杀中的残酷情节,是创作者的价值判断。”
2
电影承担着历史责任
在张珂看来,电影会承载国际化传播的责任。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要讲述的是中国人的故事。
“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谈到创作理念,张珂提出,创作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到真正的守正创新。
为撰写剧本,团队累计研读近千万字文献、上万张历史图片,观看多语种纪录片,阅读专业书籍,深入梳理亲历者口述史。“读史能够明智,也能明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创作才会有一个不会摇摆的主轴。”张珂特别提到片中一个设计,一家人分离前拍最后一张照片,父亲给孩子展示黄鹤楼、城隍庙、天津劝业场,而最后指向万里长城时,提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八个字。
张珂透露,这八个字是特意加入剧本的,灵感源于与现实中当代保家卫国的戍边英雄们的事迹。
3
与宁波有“奇妙的缘分”
张珂表示,整个影视行业对宁波都比较熟悉,“宁波有山有水,有丰富的景观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影视生产的重要基地。”
他透露,自己与宁波还有一段奇妙的缘分,“我和孙嘉怿几年前就认识了,我们是志同道合的人,在做同样的事情。”
孙嘉怿是宁波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2017年踏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几年里,孙嘉怿和志愿者团队做了为烈士寻亲、烈士画像等志愿服务工作。
两人结识,是因为一起做过志愿活动——
2020年9月,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为烈士之一梁佰有寻亲成功后,发现他生前没能留下影像资料,成为家族遗憾。
为了给梁佰有烈士画像,让英雄的样子能流传下去,两人在网上结识。
“所以说我觉得我与宁波有奇妙的缘分,我们在做同样的事情,希望有些事情没有人会忘记,有些真相能够永远让人记住,有些人能让我们永远怀念。”张珂说。
今年8月,宁波影都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南京照相馆》观影活动。
“孙嘉怿在朋友圈提议将一顿没花出去的饭钱用来买电影票,送给在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看到后马上响应,最后我们包下一场电影,有117名孩子前来观看。”张珂说。
宁波的好友张罗活动、宁波籍导演张弛记录活动、宁波电影集团提供免费的服务……整场观影活动让他十分动容。
“不管是做志愿的人,还是做电影的人,都在这个暑假,通过电影的形式将更多的心汇聚在了一起。”张珂说。
如果有机会,张珂想将梁佰有烈士的故事拍成电影,让他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记者 袁先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