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战期间,宁波音乐家们以音乐为武器,通过创作和传播抗战歌曲,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了民族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尚能(1902-1973,祖籍奉化,男中音歌唱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作了《吊吴淞》《国殇》《无衣》等多首抗战题材的歌曲。1938年,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实验巡回歌咏团团长,带领团员把钢琴放在卡车上,赴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进行抗战歌咏宣传活动。
石人望(1906-1985,出生于鄞州,口琴家)经常在公众场合用口琴吹奏各种抗战歌曲,1940年1月,石人望在淞沪战争期间坚守四行仓库后撤出的孤军营中,组织成立了50人的口琴队,并定期给他们授课。
刘良模(1909-1988,镇海人,著名宗教界爱国人士、群众歌咏运动倡导人)是抗战歌曲重要传播者,他亲自在街头、工厂、军营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践行“用歌声唤醒中国”的理念。移居美国后,组织“华侨青年歌唱队”,并教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录制了以“起来”为名的6首抗战歌曲唱片,向全世界发行。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还在上海美专就读的斯义桂(1915-1994,奉化人,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参加了抗日音乐补习班,投身于音乐救国的道路。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斯义桂在一次宴会上演唱《满江红》,令张学良感动落泪。
抗战期间,斯义桂积极参加各类抗日义演募捐活动,所得善款全部支援前线。
周大风(1923-2015,北仑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创办“扎马民众救亡工作团”,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歌剧《铁花》。由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国际反侵略协会定为会歌,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在全球广泛传唱。
张贞黻(1904-1948,出生于奉化,大提琴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代大提琴演奏家,抗战期间他成功制作出延安的第一把小提琴,并创办了延安乐器厂,他还通过文艺宣传凝聚抗战力量,通过音乐会等形式传播抗战精神,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
赵梅伯(1906-1999,出生于奉化,男中音歌唱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在抗日战争期间通过创办西北音乐学院等学校开展音乐教育,举办各类音乐演出。
陆仲任(1911-2011,鄞县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利用他的影响力,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支持进步学生,推动抗日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