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与甬派、宁波晚报共同举办的2025年首期公众考古活动走进余姚井头山遗址与河姆渡遗址,近20位自发报名的市民在考古工作者带领下,零距离“对话”宁波史前先民。
没有博物馆展柜玻璃的阻隔,八千年前井头山遗址出土的贝类、木器、骨器、石器、陶器以“原生”状态出现在市民面前。看着“仓储式”摆放的临时文物陈列室,大家纷纷惊叹于宁波史前文物种类之丰富,先民创造力之强,其中许多遗物呈现出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令人称奇。
史前遗址激发大众想象力
在井头山遗址,负责带队介绍的是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考古人员梅术文。
他曾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一起,在2019年至2020年间参与井头山遗址的系统发掘,对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八千年前,井头山遗址所在位置就是当年的海岸所在,结合地势,还可看出当时海岸线的走向。”梅术文说。
井头山遗址一期工地在完成发掘后已回填,目前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二期发掘工棚。沿阶梯走到地表六七米下的待发掘文化层,连片的蚶子、蛤蜊等贝丘遗迹清晰可见。
“太难得了,这么多蚶子,不知道先民们要吃多少年?”“这些树根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吗?”“已被清理掉的海相淤泥之上,还有没有其他时代的文化层?”
特殊的体验,激发了大众的灵感,不时提出自带信息量的问题,甚至发出“天问”:“井头山人会不会得痛风?”“他们吃这么多海鲜,应该很聪明吧?”
面对大众强烈的好奇心,梅术文耐心回答,对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也将这份想象“还”给大众。
“史前,因为缺乏文字记载,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当时人类生活还是很有限的,只能从遗迹遗物上推断。井头山遗址作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史前贝丘遗址,所处年代、地理位置以及遗物丰富程度极具特殊性,为我们了解中国史前先民的海洋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当然有些问题也依然没有解决,我们会通过考古工作继续去追寻答案。”他说。
河姆渡文化的“先进性”常看常新
20世纪70年代发掘,90年代开始对外展出,昨天参加活动的市民对河姆渡文化并不陌生。去年,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加入了不少互动性更强、知识含量更高的多媒体展项,外形看起来是“老馆”,展陈却如“新展”,给人不少新鲜感。
“河姆渡时期,宁波的气温比现在高,这里生活着犀牛和大象,更接近于现在热带的样子;骨耜是河姆渡人重要的发明,它们的形状和作用有点像现在的铁锹,专家做实验,骨耜的效率可达到现代铁锹的一半……”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河姆渡人的生活显得更加真实可感。“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鱼和米是河姆渡先民的主食,我们现在所说的‘鱼米之乡’,在河姆渡时代便被具象化。”
亲临考古工地,走进遗址博物馆,让参加活动的市民体验感满满。
“漫步在遗址之上,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吸,看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场景。”活动结束后,65岁的钟素英给记者发来“小作文”,“望着那些保存完好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稻香四溢、渔歌互答的时代……”
而在本身就是陶瓷研究爱好者的市民邵宏国眼中,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让他眼界大开。“我看到田螺山遗址发现的文物里有个‘鱼盆’,跟我现在用的餐盆一模一样;井头山遗址有一些木器上已有榫卯结构,可见八千年前的先民掌握了木头之间的‘连接术’,虽然井头山遗址还没有发现房址,但可以想象,他们已经懂得在建筑结构上做这类穿插。”
本次活动是本系列首期公众考古活动,后续还将在9月到10月组织市民前往上林湖越窑遗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望京门遗址博物馆等地参观,报名信息将在甬派、宁波晚报、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公众号上发布,敬请关注。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