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力丹/文 乐承斌/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崇高愿景,唐末刺史黄晟躬身实行——建造“君子营”,大庇天下寒士,化仁心变街巷,千年传到今,侬讲赞不赞?
千年前,明州刺史黄晟主政宁波十八载。他修筑罗城,奠定了日后宁波州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让明州百姓在战乱中有了更好的庇护,保障了一州百姓的安全;他在城区与江东间重修东津浮桥,即现灵桥前身,采用 “铁链连舟” 技术,且“未征民钱”,大大方便了百姓和商旅通行;面对地方军阀争战不断、匪患频发的现状,他承担起保境安民的重任,率军平息周边匪患,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临终上书朝廷,不让子孙世袭官位。病逝时,属吏清点府库,发现所有积蓄皆标注“送使”字样,将所有的财产所得全部捐给政府以作公用……
他更广招江南文人,专门建“措大营”作为人才安置房,安置流亡文人,使得江东文士多来归,一时间墨客文人云集明州城,为明州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在明州城东隅专为寒士贤才建造的居所,因“嘉其清介”,亦名“君子营”。
岁月流转,君子营成了今日海曙区天一广场旁的君子街。琅琅书声远去,但“君子”之名已经刻入城市的记忆。如今漫步君子街,烟火气正浓。青砖墙下,邻里闲话家常,早餐铺子热气腾腾……看似寻常巷陌,却承载着非凡的重量。
“君子”二字,重过千斤。所谓清流不孤,布衣修《明史》的万斯同、“西湖三杰”之一、抗清英雄张苍水、近代“宁波甬帮”的开路先锋严信厚……宁波人身上的君子风骨代代相传。
宁波老话讲:“晴天备雨伞,落雨送蓑衣。”君子之道,不靠讲,靠做。千年的牌坊立着,民心的秤杆量着。这条街,永远丈量着“道”与“心”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