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胸闷得喘不上气!快帮忙!”8月21日上午10点不到,安徽蚌埠南站候车大厅的喧嚣里,呼救声突然穿透人流。彼时,正等候G7415次高铁前往黄山北的奉化区人民医院疗休养医护团队,瞬间化身“生命守护者”。他们从候车厅到高铁车厢,用专业与温情织就一道“移动防线”,全程护航直至旅客转危为安。
1
候车厅里“秒响应”,医者本能冲在前
当天的蚌埠南站,人流熙熙攘攘。奉化区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任云雁医生正低头整理行李,余光却突然瞥见旁边的异常:一名50来岁的男性旅客歪靠在座椅上,双手用力拍打自己的头部,胸口剧烈起伏,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急促的喘息,连说话都显得格外费力。
“大概率是心脏出问题了!” 职业本能让任云雁瞬间绷紧神经。她来不及放下手中的背包,几乎是“弹”起身,快步冲向那名旅客。跑过候车队伍时,她还不忘高声呼喊团队负责人冯马龙主任:“冯主任,这边有旅客突发急症,快带急救药过来!”
冯马龙立刻抓起随身的急救包,喊上安全员快步赶来。到现场时,他第一眼就看到旅客痛苦的模样——额头布满汗珠,脸色发白,双手紧紧攥着胸口的衣角。冯马龙当即蹲下身,先俯身贴近旅客胸口听了几秒呼吸,又轻轻按住旅客的颈动脉感受脉搏,眉头微微皱起:“心率太快,而且跳得不齐,情况紧急!”
他一边轻声安抚旅客“别慌,我们是医生,会帮你”,一边迅速拨通该院心内科专家姜成主任、心内科董珊护师的电话:“蚌埠南站候车厅,有旅客疑似急性心脏问题,速带急救箱赶来!”
2
紧急施救遇“固执”患者,他们扛起行李陪他上车
短短几分钟,姜成、董珊便提着急救箱赶到,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正式开启。
姜成半跪在旅客身边,左手轻轻扶住旅客的肩膀,右手搭在对方手腕上测脉:“别紧张,慢慢说,你是不是觉得胸闷、心慌?以前有心脏病或者其他病史吗?”“有……有心脏病,还有肝病……昨晚还喝了点酒……”旅客的声音断断续续,每说一句话都要喘口气。得知这些关键信息后,董珊立刻接过车站工作人员送来的指氧仪,小心翼翼地夹在旅客的手指上——屏幕显示血氧饱和度99%,暂时稳定;但随后测得的心率却让众人心头一紧:132次/分,远超正常范围。
“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疑似房颤!必须马上用药缓解!”姜成当机立断。当时团队携带的心脏病药物不全,董珊护师迅速取出2粒麝香保心丸给旅客服下。
药物慢慢起效,旅客的呼吸渐渐平稳了些。可当冯马龙提出“拨打120,去就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延误治疗可能有危险”时,旅客却突然激动起来。他猛地坐直身体,摆着手大声拒绝:“我不去医院!家里有事,这趟车我必须走。”好说歹说,旅客依然坚持原来的行程。冯马龙转头与同行的导游毛吉吉对视一眼,当即做了决定:“先帮他提行李,咱们跟着上车!路上绝不能让他离开视线!”
3
车厢贴心守护,全程监护保平安
顺利登上G7415次高铁的7号车厢后,冯马龙第一时间找到列车员,详细说明旅客的病情:“他有心脏病史,刚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我们会一路照看,但麻烦你们准备好急救箱,有情况随时联系。”随后,他又拨通姜成的电话,请对方再次前来查看旅客状态。
冯马龙和姜成赶到3号车厢,旅客正靠在座椅上休息。复测血压时,数值升至145/103mmHg,姜成当即取出0.5mg硝酸甘油片,让旅客服下:“这个药能帮你降血压、减轻心脏负担,要是觉得头晕、心慌,一定要马上告诉我。”
接下来的路程里,冯马龙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旅客身边。途中,冯马龙多次劝说旅客下车尽快去医院就诊,但对方依然坚持原有行程。考虑到旅客需要在歙县北站转车,冯马龙提前半小时联系了歙县北站的工作人员,详细告知旅客的病情、用药情况,并反复叮嘱:“他不能提重物,下车后麻烦你们多照看,要是他愿意,最好提醒他去附近医院再检查一下。”
列车抵达歙县北站后,冯马龙先下车与车站工作人员交接。交接完毕后,他又转身叮嘱旅客:“到了目的地后,一定要先去医院做冠脉造影和动态心电图。阵发性房颤就像‘定时炸弹’,不能大意。这段时间别喝酒、别劳累。”旅客的眼眶有些湿润,紧紧握住冯马龙的手:“真的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8月26日,记者联系上冯马龙时,他和团队已结束行程回归到工作岗位。提及救助过程,他连说:“这是我们医护人员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本能,下次遇到了还是会第一时间冲上去。”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马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