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曾流传一句老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干内科,没出息的皮肤科。”传统印象中,皮肤科医生常被戏称为“皮毛医生”,仿佛只会处理些“小毛病”。然而,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与健康需求的升级,这个曾被低估的群体,正以全新姿态站上守护健康的前沿。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宁波市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学科带头人许素玲教授。
皮肤病种类逾3000种,皮肤科的发展也历经了百年蜕变。许素玲教授细数学科变迁——18世纪,皮肤病诊治多依附于外科;20世纪,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融合,成为独立学科;进入21世纪,遗传学、免疫学的突破与激光等技术的应用,推动皮肤科发展为集疾病诊疗、医学美容、皮肤外科于一体的综合前沿阵地。
“我国年皮肤病门诊量高达2.4亿人次,占全国总门诊量的3%。但到2025年止,全国注册皮肤科医师仅约3万名。这意味着平均每名皮肤科医生需服务约4.6万人,基层覆盖率更不足10%。”许教授介绍,宁波全市共有皮肤科医生200余名,同样缺口显著。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2024年35名皮肤科医生共接诊患者41万余人次。
“我们不仅是皮肤健康的守护者,更是全身健康的‘前哨侦察兵’。”许教授强调,皮肤科医生在狙击“癌王”之一的恶性黑色素瘤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显示,29%-50%的黑色素瘤源于色素痣。皮肤科医生凭借专业的皮肤镜技术,能敏锐识别色素痣的早期癌变迹象,并通过病理活检实现精准狙击。早期(原位)黑色素瘤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99.5%,而晚期则不足5%——早诊早治即是生命线。
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累及全身的疾病,皮肤往往是首发警报站。皮肤科医生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避免器官损伤至关重要。现代皮肤科医生早已打破“开药膏”的刻板印象。皮肤外科学的兴起,让他们在无影灯下娴熟操刀,精准完成皮肤肿瘤切除、瘢痕修复等高难度手术。
许教授介绍,面对蓬勃发展的医美浪潮,皮肤科医生依托对皮肤结构、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能量身定制科学方案,有效规避“美容变毁容”的风险。
“若重来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当一名皮肤科医生。”从医35年,许素玲教授除了专注临床工作,还兼任了国家皮肤肿瘤学组副组长等学术兼职,她带领研究团队,在色素痣风险管理、皮肤癌早筛早诊早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她以亲身经历证明,这个曾一度被低估的学科,正尽力守护着人们的健康与美丽。记者 孙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