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南京照相馆》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载体,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真相,引发共情。其中,片尾曲《永远的微笑》让创作者陈歌辛重新走入大众的视线。
而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一台与陈歌辛密切相关的录音机,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1
战火中的旋律,时代的呐喊
“《永远的微笑》,正式发行于1940年。由陈歌辛词曲,周璇演唱。”宁波教育博物馆兼职研究员、音乐策划人沈炜介绍,这是陈歌辛写给妻子金娇丽的情歌。
当年,金娇丽是上海吴宫饭店经理的千金,陈歌辛是一名穿着洗得发白竹布长衫的教书匠。金娇丽后来在家书中写道:“我喜欢上了这英俊青年,认为他‘穷’就是好。”
1934年,性子倔强的金娇丽,不顾家里的反对毅然嫁给了陈歌辛。
在陈歌辛之子陈钢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歌仙陈歌辛之歌》一书中写道:“这是爸爸为妈妈勾画的一幅音乐素描——爸爸说,妈妈像蒙娜丽莎。她,有圆圆的、蒙娜丽莎式的笑的脸庞,她,有那望不到底的、蒙娜丽莎式的心的宝藏。她是爸爸深秋的春光和黑夜的太阳。”
还有一种说法,《永远的微笑》这首歌是新婚前陈歌辛写给妻子的,并由周璇在婚礼上演唱。“目前能找到的资料,只能说这首歌写作不会晚于1940年,具体哪一年说不好。”沈炜说。
可以肯定的是,发行那一年正是烽火连天的岁月。窗外是日军铁蹄下的阴霾,空气中弥漫着压抑与不安,但他笔尖下的歌曲,却流淌出对爱与光明的向往。他将对妻子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都倾注在这悠扬的旋律中。
85年后的今天,这首跨越时空的歌曲,竟成为电影里缝合历史伤口的针线。电影制作团队选择它,并非偶然,因为在这温柔的调子背后,是整个民族在苦难中对光明的执着与坚守,是在黑暗中不曾熄灭的希望之火。
“当电影《南京照相馆》的片尾旋律缓缓流淌,《永远的微笑》那温柔而坚定的曲调如同一缕微光,照亮了无数观众的心房。‘胸中的太阳永不熄灭’这句歌词,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红了多少人的眼眶。很少有人知道,这动人旋律的背后,藏着一位曾三次入狱的作曲家跌宕起伏的一生,更藏着一台穿越时空的录音机所承载的深沉情感。”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说。
2
命运的重击,不屈的灵魂
陈歌辛,这位被后人誉为“歌仙”的作曲家,他的人生远比他笔下的旋律更加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陈歌辛出生于1914年,原名陈昌寿。他的祖父是印度贵族,祖母是杭州人,原本姓吴,后来被送养到陈家。他的养母姓应,是宁波人。
1941年,对于陈歌辛来说,是命运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宁波籍歌星姚莉凭借他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旋律明快、歌词朗朗上口,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遍世界,成为首支走向世界的中国流行曲。可谁能想到,写出这般明快旋律的人,正站在人生的悬崖边。1941年冬,寒风呼啸,日本宪兵粗暴地踹开了陈歌辛家的大门,将他逮捕,投入了臭名昭著的76号监狱。只因他创作并传播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刺痛了日军的神经。
在监狱里,陈歌辛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辣椒水呛裂了他的喉咙,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痛;电椅烧焦了他的皮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70多个日夜,他在痛苦与煎熬中挣扎,却始终咬紧牙关,未吐露任何抗日活动的信息。他心中那股对民族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恨,支撑着他挺过了这地狱般的时光。出狱后,他的身体早已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常常咳着血,但他手中的笔却从未停歇,依旧在追光,在创作,用音乐的力量唤醒国人的斗志。
1945年8月15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抗战胜利的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响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整个城市都沸腾了。人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当晚,激动的情绪在陈歌辛心中激荡,《迎战士》的旋律从他笔下喷涌而出。
秋冬时节,看着劫后余生的同胞们,脸上虽带着战争留下的创伤,却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盼,陈歌辛感慨万千,写下了《恭喜恭喜》。这首歌由宁波籍兄妹明星姚敏、姚莉首唱,一经推出便风靡全国。如今,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哼唱这首歌,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欢快的贺岁歌背后,藏着3500万伤亡同胞换来的新生。
黄兴力感慨:“‘漫漫长夜过去,听到一声鸡啼’这句歌词里,有对过去苦难的追忆,更有对未来光明的憧憬,是民族在血泊中重生的真实写照。”
3
无声的传承,永恒的回响
一台钟声牌L601开盘录音机,静静地放在宁波教育博物馆展柜中。
它的第一任主人,是陈歌辛次子陈铿。对于这件藏品的故事,沈炜曾专门做过考证。
1979年,右派平反书送到了陈歌辛的家中。那一刻,积压在家人心中多年的委屈与痛苦终于得以释放。陈歌辛次子陈铿紧紧攥着国家补偿款,激动地冲进商店,买回了这台钟声牌L601开盘录音机。
后来,陈铿带着这台录音机来到了宁波。这座城市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陈歌辛的养母是宁波慈城人,而陈铿的妻子是土生土长的宁波姑娘。在这里,他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找到心灵的归宿。
宁波大学建校后,陈铿凭借自己扎实的学识,成为应用数学系首批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这座城市给了他重生的讲台,让他得以在教书育人中,慢慢抚平过去的创伤,以严谨的工作藏起苦难,与命运和解。
2015年,宁波教育博物馆创立,陈铿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这台录音机捐赠出去。他希望这台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机器,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了解父亲陈歌辛的故事,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力量。这台录音机,虽然没录过陈歌辛的歌声,却录下了最动人的回响——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执念,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和千万人心中那抹“永远的微笑”。
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