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台风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宁波为滨海城市,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充沛,且多有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据统计,在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全市遭受了5次造成10亿元级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台风,2013年的“菲特”台风更是造成高达334亿元的经济损失。
一种新的城市治理解法由此酝酿。2014年11月,宁波成为全国首批巨灾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多年来,宁波巨灾保险累计为35.83余万户次支付赔款超过2.36亿元。
“风险减量”先行,理赔款5日内到账
“如果不是这次台风家里进了水,我们都不清楚宁波给我们老百姓保了这么好的一份保险。”家住江北的张女士在拿到理赔款后感叹道。
台风“竹节草”的流窜踪迹刚刚离开宁波,7月31日,宁波首笔巨灾保险赔付完成公示,江北区甬江街道外漕村17户符合理赔标准的受灾居民,可获总计8500元赔款。
“我们根据住房客厅或卧室的最高水位线进行测量,开展定损工作。外漕村17户获赔的住房中,水位线均在30厘米以上。”中国人保财险江北支公司巨灾查勘员邬宗廷介绍说,受灾市民通过当地村、社区巨灾保险联系人报案,再由联络员通过专线统一报案,经过勘查后,受灾群众在5天内就能收到理赔款。
快速的理赔能力背后,是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以及风险减量意识。
在距离海曙区古林镇仲一村河道不到5米的黑瓦白墙边,竖立着一根不起眼的白色管道,管道里装置着水位监测自动传感器,不间断反馈实时信息。这样的远程定损水位桩,全宁波已有485个。
通过这些水位桩,保险服务中枢——“大灾指挥中心”能了解台风实时情况,通知各村镇转移民众,并及时动员进行支援。
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通过扎实开展灾前的防灾减灾基础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来临时的损失和救助成本,成为了近些年巨灾保险在宁波运营的主线。据介绍,除了借助科技手段实时关注重点地区受灾情况,早在台风登陆前,保险公司就组织了工作人员学习理赔实操培训,力争做到“三个到位”,即人员、物资、设备到位,确保灾后理赔队伍“拉得出,用得上”,能快速完成灾后理赔工作。
新三年,保障升级
宁波巨灾险,三年一轮。根据《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工作实施方案(2024-2026年)》,去年11月,宁波再花3280万元为全民买保险。新一轮巨灾保险由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太平产险和大地财险共同实施。
“新一轮巨灾保险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部分进行了优化。”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宁波巨灾保险已构建了“1+3”保障体系,即以自然灾害保险为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保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险+见义勇为保险。
一方面的是,是巨灾保险保障限额提供提高。比如,居民家庭财产损失赔偿方面,住房进水年度累计赔偿限额由每户5000元提升至8000元,住房倒损年度累计赔偿限额由每户6000元提升至4万元;人身伤亡抚恤赔付则由每人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此轮实施方案还将因见义勇为造成人身伤亡的赔付金额由40万元提升至100万元。
另一方面是巨灾保险保障范围的扩大。除台风外,强对流天气也是宁波致灾性最强的气象灾害之一,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等特征。结合宁波实际,新一轮巨灾保险在现有的台风、龙卷风、雷击、暴雨、暴雪、洪水、泥石流、突发性滑坡等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基础上,增加了强对流大风这一自然灾害种类。
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巨灾保险试点城市,宁波一直致力于探索发展巨灾保险,通过持续完善触发条件、扩大保障范围,满足群众多样化巨灾保障需求,体现巨灾保险灾害救助的特色。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宁波,巨灾保险的“稳定器”功能正逐步显现。截至目前,宁波巨灾险已为台风“竹节草”合计理赔801.66万元,多年来,累计为35.83余万户次支付赔款超过2.36亿元。
记者 史旻 通讯员 胡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