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医生,我考上啦!” 2025年初夏,16岁的小宇(化名)从武汉游玩归来后,特地赶到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将考上职业技术学院的喜讯告诉胡珍玉医生。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阳光、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年,曾是那个2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吵闹不安、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14年的系统康复训练,在胡珍玉的专业守护和干预下,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也挽救了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
这一幕温暖的报喜,正是胡珍玉这位扎根精神卫生领域42年的老医生最珍视的职业勋章。而这份守护的初心,竟源于42年前银幕上的一次震撼。
1
初心如磐
银幕照亮的从医路与40余年的无悔坚守
时间回溯到1981年,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医生胡珍玉,观看了一部名为《爱德华大夫》的电影。精神分析揭示童年创伤与疾病的关联,以及心理治疗带来的治愈力量,深深地震撼了她。“原来精神医学能如此深刻地改变命运!”正是这份源自内心的感召,让她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合常理的决定:主动要求分配到精神病院工作,投身于条件艰苦、备受偏见的精神卫生领域。
这一守,便是整整42年。这期间,她放弃了多次升迁的机会。每一次,她都选择了留下。
“干部,其他人也可以做。”胡珍玉心中始终回响着1986年在南京进修时,时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精神卫生负责人陶国泰导师的殷切叮嘱:胡珍玉,你要专注儿童,那是祖国的未来。
这份对专业价值的笃信和对病患群体的承诺,让她扎根于斯,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精神卫生领域的“常青树”
2
行者无疆
从医者到倡法者,为甬城点亮“心灯”
胡珍玉的贡献,早已超越诊室的一方天地。她的目光始终望向更远处——如何让制度保障成为万千患者背后的坚实依靠。
1986年南京的那次国际自闭症会议,给她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国外自闭症儿童享有国家提供的康复训练,而当时国内连康复训练的概念都尚未普及。一位抱着小公鸡、无法沟通的自闭症患儿,一个因孩子疾病陷入困境甚至离异的家庭,深深刺痛了她。“一个自闭症孩子,对父母是沉重的负担。有的父母辞掉工作,靠打零工支撑训练费用。”这成为她日后不懈呼吁的起点。
凭借连任宁波市政协委员20年的平台,胡珍玉化身代言人,持续为自闭症群体发声、奔走。她的坚持最终化为看得见的福祉:宁波市自闭症儿童康复补贴政策落地,每月3000元的补贴为无数家庭雪中送炭;专业康复机构从无到有,渐成体系。
她亲历并推动的,远不止于此。2006年,《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出台,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精神卫生地方法规的城市,为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积累了宝贵的“宁波经验”。作为核心推动者之一,胡珍玉见证了法治之光如何照亮曾被忽视的角落。
她的“战场”也在医院之内。担任康宁医院院长期间,她充分利用政协委员身份,不为私利,只为事业,积极呼吁改善硬件设施。“一期、二期建设完成,心理大楼、老年病房拔地而起。”胡珍玉回忆道。软硬件的飞跃,彻底改变了昔日招一个本科生都难的窘境,如今博士、高端人才纷至沓来,医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从诊疗个体到改善生态,胡珍玉以行者姿态,为甬城精神卫生事业拓荒前行。
3
心灯长明
永不放弃的学习
与生命的托举
在胡珍玉看来,精神科医生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患者回归生活的笑容里,体现在一个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安宁的希望中。小宇的成功康复,正是她专业信念的最佳注脚。“本来这个人可能就废掉了”,胡珍玉感慨,专业的早期干预如同点亮了黑暗中的灯。
她对疾病的警觉与倡导的早期干预,在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领域同样意义深远。她深知,发生率高达5%-7%的ADHD,若未被识别和干预,可能导致学业失败、行为问题,甚至成为社会隐患。她的一位ADHD小患者,在科学治疗和引导下健康成长,如今已是一名教师。这位曾经的病人,现在也引导自己的疑似ADHD学生来找胡医生,不能让孩子延误了治疗。胡珍玉强调:ADHD治愈率在80%,引导得当,他们可以是将军;延误干预,可能成为社会的痛。
面对目前日渐增多的青少年抑郁、焦虑及非自杀性自伤等问题,胡珍玉忧心如焚。她每周都会接诊这类孩子,其痛苦多源于家庭关系紧张、学业压力或青春期困扰。“他们在呼救!”她呼吁家长正视孩子的心理信号,摒弃讳疾忌医的观念,避免悲剧发生。一位曾出现严重幻觉、有伤人倾向的15岁少女,在胡珍玉团队药物结合心理干预的系统治疗和母亲风雨无阻的陪伴下,最终成功复学,拯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
无数案例印证着胡珍玉的信条:挽救一个病人,既改变了家庭,也使社会稳定。支撑她创造这些奇迹的,是永不停歇的学习步伐。“心理学发展日新月异。”已是行业权威、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的她,至今仍在深入学习家庭治疗、精神分析、认知治疗等前沿理论,“失败的案例鞭策我必须不断提升。”这份对专业的敬畏与精进,正是那盏长明心灯不灭的灯油。
从青丝到华发,胡珍玉用40余载光阴诠释了何谓医者仁心。从银幕前被精神医学震撼的年轻学子,到为自闭症儿童福利政策奔走呼号的政协委员;从亲手填补宁波市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空白的拓荒者,到年逾花甲仍苦读不辍的终身学习者——她的每一步,都踏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张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