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香茂:铁锅里的炒货光阴

董香茂熟练地炒制年糕片。记者 张贻富 摄

在鄞州区白鹤街道贺丞小区,满是烟火气的街口,董香茂炒货店静静伫立。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留下斑驳光影。董香茂头戴印有“董香茂”标志的黑色帽子,身穿T恤,双手戴着白色手套,正专注于店门前那口泛着岁月痕迹的大铁锅。

他微微弯着腰,眼神紧紧盯着锅中的食材,将筛选好的瓜子缓缓倒入锅中。紧接着,熟练地操起铁铲,开始翻动起来。铁铲与铁锅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和着瓜子在盐粒中滚动的“沙沙”声,宛如一曲独特的市井乐章。不远处,一筐筐炒制好的年糕片泛着金黄,散发出淡淡的米香,与空气中弥漫的瓜子香气交织在一起,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侧目。

1

灶间烟火:从茶叶店到非遗炒货

时光回溯到1999年,彼时的董香茂刚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东钱湖的茶厂工作,之后受命经营宁波的茶叶铺面。茶叶买卖受季节影响极大,产茶季节收入尚可,可一到下半年,生意便冷冷清清。望着门可罗雀的店铺,董香茂满心焦虑,苦思破局之法。

转机出现在2005年。他进了一批炒年糕片试着在店里售卖,一位顾客买后不经意间问了句:“老板,怎么不自己炒货?”一语惊醒梦中人,董香茂暗下决心:“要不,试试炒货?”

这一试,就炒出了宁波唯一的手工炒货非遗技艺。董香茂买来铁锅、铁铲和一麻袋年糕片,坐在丈母娘家的炉灶旁,一边生火、加柴,看着丈母娘炒制,一边自己默记方法,再一遍遍研究炒制的用料、火功及技巧。

不久,董香茂炒货店就在鄞州南演武街和文景街的交叉路口开张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炒制出来的年糕片很受欢迎。为了不辜负顾客的信赖,董香茂委托年糕加工企业用优质新粳米、糯米加工年糕片,炒出来的年糕片香脆不粘牙。见年糕片如此受宠,董香茂又探索炒制瓜子、花生、蚕豆等,生意很不错。

董香茂的铁铲翻动了20个春秋,如今店里的炒货单上,瓜子、年糕干、小京生、香榧子列得整整齐齐,近20个品种里,光年糕干就有咸、甜、海苔等6种口味,都是他一铲一铲“炼”出来的。

“以前在部队当炊事员,抡过大铁锅给160人做饭。”董香茂笑着扬了扬胳膊,铁铲在手中转了个圈,“现在这锅,小意思。”可真炒起来,半点不敢含糊:炒瓜子要选赤峰363品种;炒年糕干得用宁波本地新粳米做的年糕,晒到“手指掐不动”才合格,太干了会碎,太湿又不脆。

2

铁铲上的功夫:410℃的火候密码

走进董香茂的炒货世界,就如同踏入了一个充满奥秘的味觉殿堂。在食材选择上,他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比如,炒瓜子必选赤峰葵花子363品种,产地充足的日照和特殊的土壤条件,孕育出颗粒饱满、品质上乘的瓜子,炒制后口感松脆,香气浓郁。

而在炒制过程中,火候的把控是关键中的关键。就拿炒瓜子来说,温度需缓慢升至410℃,并全程持续七八分钟,多一分则瓜子焦糊,少一分则香味不足。这看似简单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背后却是董香茂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无数次的尝试调整。

董香茂的第三代炒锅加装了温度控制器,可即便有了现代化的辅助设备,他仍坚持用手感和经验去微调。他的双手,不知被滚烫的铁锅、飞溅的火星烫过多少次,留下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痕迹,这些伤痕,是他对炒货技艺执着追求的见证。

最见功夫的是炒年糕片。半斤晒好的年糕片倒进盐锅,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翻动。看着它们从灰白扁平的“小可怜”,慢慢鼓起、蜷曲,穿上焦黄色的“外衣”,董香茂的眼睛亮得很:“你看这卷边,得像小姑娘的裙角才好。”筛掉细盐时,年糕片的香气溢出来,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他的炒货比市价贵一倍,生意却很好,总有回头客,光年糕片一年就要炒2万斤。“有位郑州的客人,特意来宁波买瓜子,走的时候还加上了微信,后来又推荐给了很多当地的顾客。”董香茂翻着聊天记录笑道,“现在老客带新客,很多人没到过店里,却成了忠实粉丝。”还有一位台湾客人来宁波五趟,就有四回专奔他的店。

3

传承的滋味:怕断在手里的手艺

随着董香茂炒货的名气越来越大,“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也花落他家。然而,面对这份殊荣,董香茂在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担忧。如今,手工炒货这门技艺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董香茂曾多次尝试招收徒弟,想要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结果却让他满心无奈。有的年轻人来了没几天,就因忍受不了长时间翻炒带来的手臂酸痛、灶台高温的炙烤,以及学习过程的枯燥,纷纷打了退堂鼓。即便有个别坚持稍久的,也难以真正沉下心来,深入钻研这门需要耐心和时间沉淀的手艺。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条件好了,愿意吃苦的少喽。可这门手艺,要是断在我手里,太可惜。”董香茂望着店门口的大铁锅,眼神中满是落寞与期许。他深知,手工炒货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承载着宁波人乡愁与记忆的文化符号,从炒货的香气里,能品出老宁波的烟火温度,能忆起几代人关于年节、关于团聚的温馨画面。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董香茂开始主动“走出去”。他频繁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在社区广场、文化节现场,支起小灶台,现场演示炒货技艺。面对围拢过来的人群,他耐心讲解、手把手教学,从如何选料到火候把控,事无巨细。看着孩子们好奇又兴奋的眼神,看着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这传统技艺的瞬间,董香茂心头总会燃起一丝希望:或许,在这些人里,就有愿意接过传承接力棒的“有缘人”。

4

烟火延续:炒货里的温暖坚守

暮色渐渐笼罩了贺丞小区的街口,炒货店的灯光亮了起来。董香茂停下手中的活计,擦了擦额头的汗,望着锅中微微发烫的炒货,眼神里满是温柔。

这些年,炒货店的生意起起落落,但董香茂从未想过放弃。老顾客们的支持,是他坚守的动力。那位从年轻时就常来买炒货的阿姨,如今带着孙辈继续光顾;还有那些远在外地的宁波人,特意托人或者在线上回购,只为了那一口熟悉的老味道。他们说,董香茂的炒货里,有家乡的烟火气,有记忆中的年味儿。

这或许就是阿拉手艺人的日子:铁锅里的炒货翻转,把寻常食材炒成乡愁,把日复一日的坚守,炒成非遗的温度。就像董香茂说的:“只要这锅还热着,老味道就不会走。”

记者 张贻富 见习记者 徐嘉胤

2025-08-1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0719.html 1 3 董香茂:铁锅里的炒货光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