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秋季节,海边总少不了一些市民、游客赶海嬉水的身影,但因不识水情或疏忽大意,频繁发生滩涂困人事件,据不完全不统计,今年以来,我市已发生20余起涉滩涂(水域)险情。
那么,一旦被滩涂“咬”住,如何才能有效自救?是拼命挣扎,还是就地“躺平”?侥幸逃脱后,如何才能最快回到岸边?8月13日下午,象山消防部门在爵溪海边滩涂进行了一场模拟实验,对以上问题作一一解答。
实验一
挣扎3分钟
下陷约35厘米
盲目挣脱
还不如就地卧倒
从以往警情案例看,一些市民或游客一旦陷进滩涂,第一件事就是奋力挣扎,想把腿拔出来——事实上,在单腿拔出之后,另一只腿由于受力面减小,下陷反而更快,很难出现拔腿就跑的情况。
在实验现场,两名实验人员一步一步远离海岸,走向滩涂区域。距离海岸50米时,他们的膝盖处已被滩涂吞没。“走不动了,腿拔不出来!”对讲机里传来他们的声音。接下来,两名实验人员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自救”方式——
一名消防员竭力想将左腿拔出来,滩涂有所松动后,他接着去拔右脚,可左脚又陷了进去。如此反复,一切回到了原点,胸前、脸上、头发上都是泥水。监测记录显示,在挣扎的3分钟时间里,他下陷了约35厘米,腰部以下被吞没。
另一名消防员选择弯腰倒下,整个人趴伏在了滩涂上。之后,他尝试着抽出双脚,发觉效果不佳后,再次调换势式——重新直立身子,坐到了滩涂上,并尽量往后靠——此刻,他虽然“无力自拔”,却极大延缓了下陷的速度。监测记录显示,3分钟时间里,他下陷了约18厘米,泥水淹没至大腿部位。
“两种自救方式的关键,就是受力面不一样。”现场指挥员介绍,前一种方式是因惊慌而奋力挣扎,越挣扎下陷越快,这和单脚受力有很大关系;后一种方式,选择尽量扩大受力面积——如果来得及,“躺平”在滩涂表面更佳!既能保存体力,还能延缓下降,为下一步自救赢得时机。
实验二
“跑”比“爬”
只快了3秒钟
跑得快
可不一定跑得掉
如果侥幸拔出双腿,如何才能最快回到岸边?因此,第二组实验就围绕着“跑与爬”展开。
在实验现场,两名实验人员都系上了50米安全绳。“开始!”随着现场指挥员的一声令下,一名实验人员迈开双腿,从泥水已经浸没小腿的起点向前直奔。
然而,仅仅跑出10米后,他就陷入“深一脚、浅一脚”模式,脚下越发沉重。所幸越接近岸边,越靠近硬泥地,他的速度又快了起来。秒表记录显示,这50米实验路程,这名实验人员耗时4分30秒。
另一名实验人员从出发时就选择了匍匐爬行。只见他手脚并用,起初弓着腰还能快速向前,后来体力吃不消后,干脆选择匍匐爬行了一段路程,接近岸边时再次弯腰爬行。最终,他用了4分33秒,爬完了50米路程。
从实验来看,两者之间耗时差距并不大——在实验距离设置在50米短距离,且离岸边较近的情况下,奔跑似乎更有优势。但从以往救援案例看,如果被困地点是在距离海水较近的滩涂,抑或是距离岸边较远的情况下,奔跑几无可能逃脱:要么陷入与滩涂的缠斗耗尽体力,要么越陷越深面临生命危险。
“没有一成不变的救援方式,如果滩涂水位较浅,可以拔出腿来,那就快跑;察觉情况不对,‘就地卧倒’则是明智之选,虽然慢是慢点,但保存了体力,至少不会陷进去。”现场指挥员说。
实验三
塑料桶、
泡沫盒、木板……
这些海边常见物品
关键时候能续命
除了自救,其他人员的施救也是救援重要一环。那么,滩涂或者海岸上,有哪些趁手的工具可以借来一用?
现场,实验人员找来了空塑料桶、泡沫盒、木板、长杆以及赶海时常见的小铲子等物品开展实验,测试借助这些物品自身的浮力,通过分散体重、提供支撑,是否可以达到成功施救的目的。
一名实验人员再次陷入齐腰深的滩涂中,模拟受被困人员,另一名人则模拟协助者,远远地向他抛去一个空塑料桶。经过调整,这个塑料桶被被困人员成功塞到胸腹以下,并借助其在泥水中的浮力,缓缓往上托起,旁边的一个长杆也发挥了作用,最终帮着这名被困人员成功从泥中脱离。
紧接着,被困人员抱着空桶向前缓慢爬行。“抱住桶的瞬间,感觉身体轻了很多。有东西在下面顶着我,不再往下沉了,慌乱感少了很多。”事后,这名实验人员顺利地爬到了安全地带。
另一场实验,被困人员将大块泡沫板平铺在身前泥面上,然后缓慢俯身趴上,并尝试匍匐移动。同时,用赶海时的小铲子清理身边的淤泥,最终也成功回到安全地带。
“趴上泡沫板后,整个人都‘浮’在泥面上了!虽然移动慢,但每一步都很稳,不用担心再陷下去。”现场指挥员表示,如果木板够大,受力面也相应更大,就有了足够的浮力,完全可以保命。此外,泡沫箱、彩钢瓦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活常见物品,都能起到辅助救援的目的。
记者 马涛 通讯员 黄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