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坎墩老街的青石板路边,有一家钟表维修铺,这家店铺的主人是今年67岁的胡巨范。他19岁就跟着父亲学修钟表,这门手艺一守就是快50年。他手腕上戴着一块磨得发亮的双狮表,表盘边缘的镀层都有些磨损了,却走得稳稳当当。
“还是你手艺好,比新的还结实”
掀开门帘,进入胡师傅的钟表铺,就像走进钟表的世界。墙上挂满了各种钟表,有带着铜锈的老座钟,钟摆一晃一晃能听见叮当响;也有亮闪闪的电子表,数字跳得飞快。玻璃柜台里摆着小镊子、螺丝刀,还有装在小盒子里的零件,阳光从窗缝照进来,能看见灰尘在光柱里打转。铺子不大,却装着满当当的日子和回忆。
正和胡师傅聊着天,老街坊张伯,拿着一块手表走进来,脸上带着急切的神情:“巨范啊,你给瞅瞅,这表带脱节了,刚在买菜路上掉了半截,可把我急坏了。”他手里捏着这块银色的手表,表链在接口处断成了两截。
胡师傅连忙放下手里的镊子,接过手表仔细端详:“别急别急,我看看。”他手腕上那块双狮表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表盘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表是上世纪80年代的款式,当年买可要百余元,那会儿人们工资才30多元一个月,这表算得上是稀罕物。
“这表啊,说来还有段故事。”胡师傅一边从抽屉里拿出小螺丝刀,一边说起了自己的表,“是当年一个客人拿来修的,我把表修好了,左等右等也没人来取。后来想,放着也是浪费,就自己戴上了,一戴就戴到现在。”
他轻轻拧开张伯表带接口的螺丝,又从铁盒里挑出个新的弹簧栓,眯着眼对准卡槽,并用镊子夹着弹簧栓来回调试。说话间,他已经把表带接好,反复弯折了几下,确认牢固后才递给张伯。张伯接过手表戴在手腕上,来回晃了晃胳膊,满意地笑了。“还是你手艺好,比新的还结实!”张伯说。
修钟表是把老物件里藏的故事留住
看着张伯乐呵呵地走远,胡师傅才坐下继续手里的活计。他摩挲着自己手腕上的双狮表,眼神带着几分怅然:“戴着它就像替客人守着一段时光,说不定哪天人家想起了,还能来这儿找着念想。”
要说胡师傅的手艺,那可是家传的“宝贝”,捏着镊子的手稳得很,再小的齿轮到了他手里,都能乖乖归位。打小就蹲在父亲身边看修钟,从拧螺丝学起,到后来能把拆散的钟表重新装起来走得准准的。他总说,修钟表不光是让指针转起来,更是把老物件里藏的故事留住,把日子里的温情接住。
“修钟表的手艺是从我父亲那里学的,刚开始修老式的钟,后面慢慢发展就修一些进口表,瑞士表为主。劳力士、浪琴、欧米茄这些。”胡师傅擦着手里的表盘,眼角的皱纹笑成了花,“但不管啥表,修的都是人心底的牵挂。有的是年轻人给长辈修表,想让老人戴惯了的物件能继续陪着;有的是老两口来修结婚时的表,说看着指针转就像日子在慢慢过。”
现在戴手表的人少了,手机上都能看时间,来修表的人不如以前多了。但胡师傅不嫌弃,哪怕是块十几元钱的电子表,他也会摘下老花镜仔细瞅。拆零件时要按顺序摆好,像摆棋子似的,装回去时一个都不能错。他说每块表都陪着主人走过日子,修好了就能接着走,那些藏在表壳里的故事也能继续往下写。如今坎墩老街就只有他这一家修表铺,每天他都照常开店、关店,阳光照在锃亮的工具上,成了老街的一景。
“可惜啊,现在学修表的人少了。”胡师傅叹了口气。街上人来人往,钟表的滴答声在老店里轻轻回响。胡师傅守着这门老手艺,修的是钟表,守的是街坊情谊,更是藏在时光里的暖暖故事。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吕怡然 陈伊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