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泪洒现场的瞬间 是历史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热点追评

郭元鹏

《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宁波排片占比45.1%,接近半数。截至昨日下午,宁波已有超6.8万人次走进影院,很多人表示,电影引起了自己强烈的共鸣。该片也受到了宁波观众的点赞与支持,不少人“二刷”“三刷”后仍泪洒现场。

8月4日《宁波晚报》

宁波影院里,《南京照相馆》的片尾灯光亮起,孩子们红着眼睛走出放映厅,成年人眼眶湿润——这样的场景,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注脚。孩子们的泪水与追问,观众们“这段历史不能忘”的共鸣,不仅印证了影片的感染力,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历史教育不应止步于课本上的文字,唯有让年轻一代真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重量,才能让“铭记”成为深入骨髓的自觉。

《南京照相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细节真实”搭建了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电影中,华东照相馆学徒守护的16张照片,正是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的原型;日军掠夺城砖的情节,源自真实的历史记载。这些并非虚构的细节,让抽象的“历史”变成了具体的“故事”——观众看到的不再是遥远的“事件”,而是普通人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抗争。当孩子们追问“当年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当年轻人感叹“比历史书更震撼”,恰恰说明:这些历史已在大家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课本上的“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是沉甸甸的史实,但对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而言,这些数字或许难以立刻转化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而《南京照相馆》通过个体命运的刻画,让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地为具体的生命体验:侵略者的残暴、照相馆里的悲欢离合,普通人对尊严的守护,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历史图景。孩子们的泪水,是对苦难的共情,更是对“和平”二字最朴素的理解。这种从情感共鸣中生长出的历史认知,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持久、更有力。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仇恨,而是孕育“以史为鉴”的理性与“吾辈自强”的担当。电影中,守护影像的人们并非超人,却用平凡的勇气保存了真相;现实里,宁波观众的自发传播、家长带孩子观影的举动,都是这种担当的延续。当孩子们从银幕上看到“弱小也能抗争”,当年轻人从历史中读懂“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便不再是故纸堆里的往事,而成为激励前行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是一个民族穿越苦难、走向复兴的底气。

2025-08-05 热点追评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8724.html 1 3 娃娃泪洒现场的瞬间 是历史教育最珍贵的“成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