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诗人的绰号

AI生成图

□和风

我国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作品灿若星辰,并留下众多千古名诗名句,其中诗人的绰号也独树一帜,摇曳生辉。

大诗人李白嗜酒成性,一生作诗无数,他的诗歌经常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足见在余光中眼中,如果没有李白,盛唐的诗坛将会黯然失色。人们就给李白起了个“诗仙”的绰号,很符合李白的气质。

出身名门望族,后因父亲早逝导致家境败落的李贺,生活穷困潦倒,且一副瘦骨嶙峋的模样。他诗风诡异,如“鬼灯如漆点松花”“百年老鸮成木魅”“楚魂寻梦风飔然”“嗷嗷鬼母秋郊哭”“回风送客吹阴火”等,连去世的钱塘名妓苏小小,李贺在祭奠她的诗中,也全是一派凄迷的景象,刻画了苏小小飘忽不定、若隐若现的鬼魂形象,因此被人称为“诗鬼”。

王维的诗歌受佛教影响明显,如《叹白发》一诗,有“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悲观表述。到了晚年,王维长斋奉佛,衣不完采,抒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心境,被称之为“诗佛”。

唐朝的诗人成千上万,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也不在少数,譬如崔珏、郑谷等。但崔珏和郑谷却凭借一首诗或者一句诗,分别被世人称为“崔鸳鸯”和“郑鹧鸪”。崔珏的绰号出于他创作的《鸳鸯诗》,全篇七绝律诗八首,却有17处出现“鸳鸯”两字。而唐代诗人郑谷则以一首《鹧鸪》诗,成为“郑鹧鸪”。《鹧鸪》一诗并没有对鹧鸪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嬉戏活动及与山鸡的比较,使鹧鸪的啼鸣成了春闺中女子的相思曲、天涯游子的断肠歌。

诗人的名诗名句,大都是长期积累和艰苦磨炼的结晶,“诗奴”贾岛认为诗歌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始终践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理念,苦行僧般地写诗,这才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被称为“诗囚”的孟郊,也以精思苦吟著称,他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超常,把诗歌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的《游子吟》一诗全篇30个字,全是人性的大爱和慈孝,其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为千古绝句,为人们世代吟咏。

给诗人起绰号的风气,延续千年。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许多雅号别号,她的创作擅长以瘦入词:“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三瘦”凄婉、含蓄,被后世称为“李三瘦”。

北宋词人张先,在其《行香子》一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被人称为“张三中”。谁知张先得悉后,主动说还是叫我“张三影”吧。为何?张先得意地把他“云破月来花弄影”“帘押残花影”“坠轻絮无影”三个词句显摆出来,大家一看,果真是佳句,于是改称他为“张三影”。后来,又有人发现张先的《咏孤雁》词不错,就喊他“张孤影”。最后又挖掘到张先写过野花诗10首,索性称他“张野花”了。张先也算是开了词人有多个绰号的先河。

取诗人作品中出彩之名为绰号,其例子有很多。如清代考生管水初在《春日即事》考卷上作了“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考官看了,赞口不绝,认为他写尽了春景之妙,便称他为“管杏花”。

还有的绰号送给诗人,其实已具“文学批评”精神。身处唐末大分裂时代的王仁裕,在仕宦生涯的同时,勤勉治学,赋诗作文。他“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可谓是高产诗人,但光是勤奋,却出不了精品,于是人们送了“诗窑子”的绰号给他,意思他搞的是批量发售。

除此之外,也有绰号表达了一种被唾弃的意思。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诗风雄豪清秀,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过“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样的名句。但是,李益性格多疑,为人苛刻,并用接近现代刑事侦查的手段,在自家门口、窗户撒上灰,来防止妻妾有外遇。李益就被人起了“妒痴”的绰号。后来,人们干脆用他的名字,命名一种多疑成癖的病,叫“李益疾”。

2025-08-0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8522.html 1 3 诗人的绰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