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余威催 高温立秋将至盼新凉

象山石浦渔港这几天清透如洗,蔚蓝海面一望无际。 通讯员 吴勇 摄

俗话说“三伏热不热,就看中伏”。眼下,中伏过半,高温似乎被按下“增强键”,“张牙舞爪”地宣告着盛夏的余威。

“从早热到晚”

据市气象台8月3日预报,受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影响,8月5日到8月7日,我市烈日当头,午后雷阵雨范围较此前有所收缩,高温强度进一步增强,预计最高气温可达35℃-37℃。

更令人难耐的是,上述时段,就连最低气温也跟着“起哄”,预计在27℃-28℃。

走在街头,柏油路蒸腾着热气,树梢的蝉鸣也透着几分沙哑,用“从早热到晚”来形容这段时间的体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

高温当前,防暑降温成了头等大事。大家尽量不要选择在10时到14时高温时段外出;若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此外,还需要留意的是,一直到8月5日,我市沿海海面会有8-9级偏南大风,出海作业需要提前做好防范。

不过,暑热的“嚣张”不会持续太久。从8月7日后期开始到8月9日,受高空槽影响,雨水“卷土重来”,我市有明显降水过程,阵雨或雷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风雨到来,气温也将应声而落。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有望得到缓解,或许能给焦灼的城市带来一丝久违的清凉。

立秋即将到来

在中伏即将画上句号之际,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自古以来承载着人们对季节更迭的敏感与期待。

相传在宋朝时,每年到立秋这一天,皇宫里会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报:“秋来了!”话音刚落,梧桐叶应声飘落一两片,便是“报秋”之意。

古人以草木感知时令,将自然的微妙变化融入礼仪,藏着对天地节律的敬畏。

不过,太史官口中的“秋来了”,跟我们日常说的秋天,不是同一个秋天。

我们日常说的秋天,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有严苛的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22℃以下,且后续天气状况稳定,那么就把其中第一天算作入秋日。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立秋日,我国有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仍被夏天牢牢占据,稻田里的稻穗正饱满,荷塘里的荷花依旧盛放,只有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会在立秋节气开启夏秋转换,草原上的草色渐黄,树林里的落叶开始铺地。

对我们来说,立秋更像是个“预告”,提醒着季节转换的序幕即将拉开,却不意味着酷暑的即刻退场。诗歌中描述的“池水渐凉蝉唱稀,长空雁阵岭南飞。与君携手花间舞,夜露沾鞋又湿衣”的美景还只是个念想,民谚说的“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才是真实。

对我们来说,真正体现季节转换的,是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宁波常年入秋,恐怕要等到9月底10月初。

关于立秋出现的时间和背后的意义,民间颇有讲究。

有民谚说“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意思就是如果在农历六月进入立秋,天气会凉爽得早一些;若是在农历七月进入立秋,湿热的天气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今年恰逢闰六月,农历时间的“错位”,或许让不少人对“凉得早些”多了几分期待。

更有意思的是“秋老虎”的说法。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一头”,说的是立秋后可能出现短期回热的天气,而这“秋老虎”还分“公母”,若是双日立秋,便是“母秋”,跟“母老虎”一样,到时会热得凶一点;若是单日立秋,则为“公秋”,热度相对缓和。

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划分,看起来没啥科学依据,却藏着古人对气候的细致观察,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几分趣味。

宁波人的习俗

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总能在节气里找到最生动的体现。

立秋这天,老宁波有吃瓜的传统,这也被老辈人称为“秋秽拔”。“秋秽” 指的是整个夏天积攒的热气与湿气,吃瓜便是要把这些“秽气”统统“吃掉”。

街头巷尾的果蔬摊前,西瓜被切得鲜红透亮,丝瓜、苦瓜也摆得整整齐齐。夏天里“称霸”的西瓜,过了立秋,产量和口感都会走下坡路;而丝瓜清热、苦瓜败火,都是“拔秋秽”好选择。

在镇海、奉化等地,立秋这天还有给孩子吃绿豆粥、服酒曲的习俗,称为“祓秋”。绿豆粥熬得稠稠的,拌上少许白糖,孩子捧着碗呼噜噜喝下,长辈在一旁念叨:“吃了祓秋粥,长得高又壮”;酒曲则是用糯米发酵制成,研成粉末拌在粥里,据说能健脾开胃,帮孩子在秋天长身体……这些带着温度的习俗,藏着长辈对晚辈最朴素的期盼。

江浙一带还有立秋饮“新水”的习惯。清晨天刚亮,人们便提着水桶到井边,打一桶刚从地下涌出的“新水”。井水带着泥土的清冽,据说喝了能免生痱子、止痢疾。一桶桶“新水”提回家,夏日的烦躁仿佛也被冲淡了几分。

更广为人知的,是立秋“贴秋膘” 的习俗。三伏天里,人们胃口差,吃得清淡,体重难免下降,这被称为“苦夏”。立秋这天,家家户户会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若轻了,便要在这天吃些肉食“补回来”。红烧肘子、酱鸭、白切肉……餐桌上的肉香弥漫,既是对“苦夏”的补偿,也是为即将到来的秋天储备能量。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的《立秋》道出了节气的诗意。立秋的到来,或许未带来即时的清凉,却在高温的余威里,藏着时序更迭的密码——瓜果的甜、新水的凉、贴秋膘的香,还有人们对“天凉好个秋”的淡淡期盼,共同构成了这个节气最动人的模样。记者 石承承

2025-08-0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8505.html 1 3 盛夏余威催 高温立秋将至盼新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