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蔡天彪师傅

作者供图

□陈诗鲤

身处旅途,惊闻师傅去世,感伤之余思绪万千。前段时间听同门拳友说,师傅病重,住在泰康康复医院。我说想去看望师傅,拳友提醒:恐怕师傅高徒众多,是不是要先弄清是否允许探望,然后再约时间前去。今次突然间听到噩耗,我深感失落,难以自拔。

2008年春天,我开始跟蔡天彪师傅学太极拳。年长我7岁的蔡师傅,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尤其他平易近人,待人谦和,犹如兄长。平时教拳,他亲自示范,不厌其烦,丝毫看不出,他是宁波市武术协会原主席、中国武术八段的名家身份。

当时,在宁波市太极馆,跟蔡师傅练太极拳的学员众多。有正当年华的,也有我这样年近花甲的,有体制内的领导,也有平头百姓,但蔡师傅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均一视同仁。他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每天早晨,当我们跟着领操的师兄弟,集体打套路时,他游走于打拳行列中,看到某人某动作不准确时,便默默记住,等大家全套拳打完,师傅就叫上这个人,当着大家前面,一招一式现场示范,予以指出,并督促其更正,使我们全体引以为戒。

师傅的全心投入、良苦用心,使我们每个师兄弟,都自觉苦练基本功。我和大家一样,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每天早上雷打不动,五点左右起床洗漱,六点必到太极馆,压腿、站桩,苦练基本功。几年下来,我原来的拱背、虚胖,眼看着,慢慢变得腰挺背直、步伐轻捷、体力猛增,整个人自信满满。有一次,在一年一度的年会上,师傅当众表扬了我和另一位师兄。

尝到了身体上的甜头,我深深体会到太极拳的内在魅力。“拳打万遍神自来。”师傅经常用这句话鼓励我们:勤学苦练是学好太极拳的不二法门。我遵循师傅的教诲,在宁波太极馆的那十余年,每天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习练太极拳,使我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变得更加自信,真正是受益终身。

师傅待人之真诚,我亲身经历过两次,虽都是小事,却使我铭记至今。

第一次,是在宁波召开省武术比赛时,师傅动员大家去看。那时和我一起学太极拳的,有一位退休的工商管理局局长。我走进会场,正踌躇着去哪里坐,那位坐在师傅旁边的退休局长,看到我就叫我过去。我正想这似乎有点不合适,师傅却站了起来,也叫我过去,还把自己大半瓶的水,倒一点给我的那半瓶水里,使我满心温暖,大为感动。

第二次,是在我第一回自驾进藏回来后。因为我是独自驾车进藏并安全回家,大家戏称我是“国家级驾驶员”。因为这个称号,每天师傅来太极馆上班开来的车,是由我把车倒入门口的上阶沿、低低的铸铁栏杆旁的指定车位的。有一回我有点大意,方向打得有点猛,车子碰到了铁栏杆,车尾被擦伤,栏杆被撞断。我正感到不好意思,报交警等着前来处理时,师傅得知,从办公室走了出来,拿着西瓜给我吃。还说介热天气,到里面阴凉处等好了,擦擦碰碰总有的。师傅的言行,关怀备至、体谅大度,使我如沐春风。

蔡天彪师傅在主持宁波武协和太极馆工作时,宁波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为了更广泛地把太极拳普及开来,师傅带着团队,不只参加各项全国性比赛,收获76金、78银、55铜,还经常带队去东海航空部队、宁波武警支队等单位,表演、慰问、交流。同时派出年轻骨干,深入宁波市各行各业,指导教学太极拳,赢得了许多好评,也提高了骨干们的临场拳艺和教学经验。

蔡天彪师傅,不仅身体力行于太极拳的具体教授,更注重拳理的传承与总结,他倾其一生所学和在长期教学中的体悟所得,写出了《杨氏老架九十八式太极拳(田谱)释解》《杨式田架太极拳新编八十一式》《新编简易太极拳》三部著作,成为强身健体的宝贵教学文本,惠及世间所有太极拳的爱好者……

蔡天彪师傅虽然走了,但他留下来的人格与精神,经验与理论,将使数量众多的太极弟子们,受用终生。

2025-07-31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27881.html 1 3 怀念蔡天彪师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