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冒着风雨,联村组长徐科挺和小组成员敲开了90岁老人傅金凤的家门。“傅阿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我当时心里挺忐忑的。”徐科挺坦言,阿婆比较“恋家”,加上双腿不便,他担心老人不愿转移,已做好了细致沟通的准备。然而,当一行人上门时,傅阿婆看了看他们,开口说道:“我腿脚不利落,本不想动,但你们记挂我的安全,我得配合你们。”志愿者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傅阿婆的邻居夏化品见志愿者任务繁重,主动加入队伍背起傅阿婆。一旁的村干部帮他撑着伞,伞面几乎罩在傅阿婆身上,自己却淋湿了大半。 7月30日《宁波晚报》
风雨将至时,联村组长叩响的门扉、邻居夏化品弯下的脊梁、村干部倾斜的伞面,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背起老人就走”的瞬间,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让“风雨同舟”有了最具象的表达——这不仅是一次紧急转移中的互助,更是寻常日子里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与担当。
这个场景里,最动人的是双向奔赴的理解。90岁的傅金凤阿婆“恋家”且腿脚不便,却在看到志愿者时主动说“我得配合你们”;邻居夏化品本是旁观者,却因“看在眼里”的付出而主动加入;村干部撑伞时下意识将伞面倾向老人,自己甘愿淋湿。没有命令,没有强制,有的是“你为我着想,我为你分担”的默契。这种默契,比任何制度条文都更能凝聚人心,让避险转移从“任务”变成了“心与心的同行”。
更深处看,“背起老人就走”是基层治理温度的生动注脚。联村组长提前预判风险、做好沟通准备,体现的是“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邻居主动搭把手,展现的是熟人社会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应对风雨等突发情况时,基层干部的担当与群众的自觉形成了合力,这种合力正是社区韧性的来源。它告诉我们,好的治理从来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干部与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处,把“为民服务”的初心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生活里的感动,往往藏在这样的细节里:一把倾斜的伞,一次主动的搀扶,一句体谅的话语。傅阿婆被背起的那一刻,风雨中的脚步或许匆忙,却踏出了最坚实的人间正道——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的善意,对共同体的守护。当这样的瞬间越来越多,我们便有了抵御一切风雨的底气,因为知道:总有一些人,会在需要时伸出手;总有一种温暖,能穿透所有阴霾。